首页 理论教育 结尾写起,踩着尾巴头动起来!

结尾写起,踩着尾巴头动起来!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结尾,是文章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处,所谓俗话说的,踩着尾巴头会动。所以,有时候,文章既可以是顺着从开头写起的,但也是可以逆行从结尾写起的。想到这一点,我觉得可以写一篇文章了,这个用黄粉笔把普希金的“金”字涂抹得金灿灿的情景,就是这篇文章的结尾。

结尾写起,踩着尾巴头动起来!

我一直觉得,一篇文章的结尾,比开头要重要得多。开头,即使没有出奇制胜,只要平易自然,就不会出大的毛病。结尾,太平则容易,让人觉得少了一股气韵。结尾最好是有起伏,所谓看山不喜平。这个起伏,我更看重的是生动形象体的,也就是我常说的,要看得见摸得着,一般不要轻易用理论的词代替这样富有气韵的起伏。

有时候,我的文章常常是先获得了一个好的结尾,便会喜不自禁,一下子觉得文章好写了,连整篇的结构布局都显得容易多了。俗话说:提纲挈领,我觉得对于写作而言,这个纲和领,不在于文章的开头,而在于结尾。结尾,是文章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处,所谓俗话说的,踩着尾巴头会动。

所以,有时候,文章既可以是顺着从开头写起的,但也是可以逆行从结尾写起的。这是写作的两种思路,有兴趣的同学,不妨试验一下,打通文章两脉,让我们上下相通。

以《孤独的普希金》为例,一年的春天,我在上海,和朋友先后两次去看矗立在岳阳路上的普希金铜像。第二次去的时候,忽然发现铜像底部的石座上,刻有普希金的三个字中的“金”字,被黄粉笔涂抹得很醒目,在阳光下格外刺眼。当然,这也许只是一个顽皮的小孩子的率性随意为之,很偶然的一个举动而已,并非有意。但在当时给我的印象很深,而且仿佛一下子被这个金光灿灿的“金”字所刺激。普希金三个字,为什么会这样偶然地单单把“金”字涂抹得如此金光灿灿呢?这和我们的拜金主义难道就一点关联都没有吗?当然,这只是我当时的联想而已。随后,我又想,即便真的一点关系都没有,对伟大的诗人普希金,也缺乏起码的尊重和了解吧?

想到这一点,我觉得可以写一篇文章了,这个用黄粉笔把普希金的“金”字涂抹得金灿灿的情景,就是这篇文章的结尾。(www.xing528.com)

可以这样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这个结尾,前面的文章还是那样的做,一直到离开上海前第二次去看望普希金的铜像,抒发一下对他的敬仰和感叹之情而止于平淡的结尾,非常一般化的结尾。有了现在这样的一个结尾,文章不仅仅有了意想不到的起伏,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发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我就是先有了这样一个结尾,进而结构全篇的。前面所写的第一次看普希金的铜像的情景和心情,写在莫斯科的普希金广场上看普希金铜像的回忆和感慨,写上海这尊普希金铜像两次被毁的历史和老翻译家的故事,都是因这则结尾而选择出来的。这三件事的向心力,都源自结尾,或者说都指向结尾。因为无论第一件事——普希金铜像周围的嘈杂,人们对普希金的冷漠,还是第二件事——同为普希金铜像,莫斯科的与上海的对比,以及第三件事——关于铜像的历史和老翻译家的故事,都是想说明人们对于普希金的态度,其实就是对于生活对于艺术的态度。过去的时代也好,现实的生活也罢,结尾那种只对普希金的“金”感兴趣,就有了现实的原因,也有了历史的原因。

可以看出,这三件事的材料的选择和运用,是为结尾服务的,也可以说是缘于结尾而牵出来的。结尾,调动了我的思,沿着这个思路寻找到相应的材料而铺排成文。这就像到花市买花,我们已经有了一个思路,想买什么样的花,是为母亲节呢,还是为送朋友或送老师呢……花的选择就便捷得多,也会集中成一束而显得夺目得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