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素材选择的重要性:肖复兴的写作课

素材选择的重要性:肖复兴的写作课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很显然,事情本身即行李“超重”,和事情发生时该孩子和家长的冲突,孩子毫无顾忌地冲家长的埋怨甚至发火,以及家长的无奈,其语言和行为方式,都是明显的重复。在《超重》中,是那个男孩子和母亲发生冲突的时候,我走了过去,和母子俩的一段交流。这样两段穿插,它们所起到的前后两次的重复之间的过渡和衔接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在《孤单的雪人》中,其作用更为明显。

素材选择的重要性:肖复兴的写作课

一般而言,文章忌重复。但是,有的时候,重复又能够起到特别的作用。过去讲“一唱三叹”,就是重复。“三叹”的重复,是为了那“一唱”服务的。文章中出现的重复,是文章写作的一把双刃剑关键看怎么用,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用。用得好,会使得文章有了迂回的味道,也能够为文章添彩。

《超重》这篇文章,重点写的是那个去英国读书的儿子和他母亲,在机场托运行李超重时的一点冲突。后面紧接着又写那个要去法国读书的女孩和她父亲,也是为托运行李超重时的冲突。很显然,事情本身即行李“超重”,和事情发生时该孩子和家长的冲突,孩子毫无顾忌地冲家长的埋怨甚至发火,以及家长的无奈,其语言和行为方式,都是明显的重复。

为什么要这样重复?只写其中一件事行不行?

当然,写好其中的一件事可以,那是另一种写法。这里所用的重复,是有意为之的,这个作用,便是加强对于“超重”这一事情的关注,在同一天,同一个机场,甚至是同一个时间段里,竟然发生着这样完全雷同的事情,特别是孩子们面对“超重”时的表现,竟然如此的不谋而合,仿佛上演同一幕的戏剧,说明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不谋而合的雷同?可以说,正是前后目睹了这样的重复,让我的内心受到了冲击,说实在的,心里并不好受。这不仅引起我当时的注意和思考,同时在写文章时,也想通过这样的重复引起读者同样的注意和思考。(www.xing528.com)

有了这样的重复,文章最后的感叹,才增添了分量:“独生子女的一代,理所当然地觉得可以把一切不满和埋怨发泄给父母。养儿方知父母恩,他们还没到明白父母心的年纪。他们可以埋怨父母的娇惯和期待超重,却永远不该埋怨父母对自己的情感超重。”而引发的关于独生子女一代的感叹,是出自文章的重复。它们自然而然地让人们由此而引起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孩子们怎么都变成这样子了呢?便从个别的现象引起了代际矛盾的思考。如果只是一个孩子关于“超重”的事情,可以是个别的现象,文章所推而广之的对“独生子女”一代的感叹,就会削弱了分量,文章的主题,便很容易在一人一事中浅尝辄止。

再看《孤单的雪人》,在这篇文章中,前后两个孩子堆雪人和在雪人前照相的情景,明显也属于重复。之所以选择了这样两件重复的事情,把它们有意放在一起来写,其目的和《超重》一样,也是希望借助重复来加强文章所表达的主旨。

在两篇文章中两次重复之间,分别都出现了作者“我”的穿插。在《超重》中,是那个男孩子和母亲发生冲突的时候,我走了过去,和母子俩的一段交流。在《孤单的雪人》中,是我想起了自己童年时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这样两段穿插,它们所起到的前后两次的重复之间的过渡和衔接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如果没有这样的穿插,前后的两次重复,紧密地凑在一起写,就会显得有些生硬,缺少必要的过渡。更重要的一点,是能够加强对文章主旨的表达和深化。在《孤单的雪人》中,其作用更为明显。回忆“我”童年堆雪人、打雪仗,目的是和眼前的孩子作比较,如今的孩子缺少了以前和雪亲密接触过程中所带来的天然乐趣,雪人失去了童年独有的生命力,简化为照相的一个道具。如果缺少了这样一个穿插,文章的收尾便显得有些仓促,前后两次重复的作用,也就相应地减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