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消费和娱乐机器:探索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与实践

文化消费和娱乐机器:探索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与实践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8]只要其他条件适宜,人流汇聚的空间倾向于以主题和差异消费为特征的迪士尼化,[39]抑或成为娱乐机器。商业机构与大众文化作用下的空间与周边环境区别开来,但相互之间趋同于中性色彩的“迪士尼化”和“娱乐机器”。空间品牌辨识度和其内的商标稀缺度与级差地租呈正比,并依此规律向外围空间扩散分布;地域文化与迪士尼化和能级差异一道,通过视觉细节组合向市民和游客展示空间的地位和风格。

文化消费和娱乐机器:探索文化创意产业的理论与实践

空间本身成为供享受和消费的文化产品,这一趋势主导了20多年全球转型城市的更新改造(Miles和Malcolm,2004),[37]后工业化和城市美学之间的结合被解读为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Featherstone,1990)。[38]只要其他条件适宜,人流汇聚的空间倾向于以主题和差异消费为特征的迪士尼化(Bryman,1999),[39]抑或成为娱乐机器(Clark 2003)。[40]不论这种发展模式始于公共还是私有部门的首倡,空间开始成为文化消费生态系统,不雅观景象得以清理,购物中心、咖啡馆、美食街、文化遗产、博物馆、节事、剧院画廊、步行街、俱乐部、露天市场、现场营销活动等在自身兴起和转化的同时,改变了整个空间景观。一旦文化场所氛围形成,即使城市涂鸦、仍存的破旧设施和贫穷社区生活,也会被美饰为渴望之地和必备元素(Eade和Mele,2002)。[41]

空间引入配套文创或其他产业的商业机构,能够快速产生文化空间的视觉效果,实施商业主题并营造氛围。只要人流汇集,以明星、文化、健康环保、娱乐、美丽、仪式等为主题的各种静态展示或动态表演活动,都会在空间平台之上竞争人群注意力和购买转化率,空间的初始功能也因之变得模糊,最终体现为具备秀场、赛场、展厅、主题乐园、体验馆等特征的“在场”文化娱乐中心,讨好眼球和调动情绪,借以刺激消费并传播空间品牌。虽然文化批评者对这种趋同深为诟病,但全球空间更新的规模、数量、成本决定了一定程度的模式趋同和批量定制都不可避免。商业机构与大众文化作用下的空间与周边环境区别开来,但相互之间趋同于中性色彩的“迪士尼化”和“娱乐机器”。空间品牌辨识度和其内的商标稀缺度与级差地租呈正比,并依此规律向外围空间扩散分布;地域文化与迪士尼化和能级差异一道,通过视觉细节组合向市民和游客展示空间的地位和风格。(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