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生视觉特点及影响探析

小学生视觉特点及影响探析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学生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结构逐步完善。条件反射形成呈现出时间缩短、潜伏期较短和比较容易巩固的特征,使孩子能更好地接受外界刺激,更好地支配、控制自己的行为,为儿童心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这一阶段,学生的条件反射比以前更容易形成,形成后也比较巩固,不易泛化,从而保证了学生能学习更多的内容,并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精确的辨别。

小学生视觉特点及影响探析

小学生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结构逐步完善。儿童到了6—7岁时,脑重约1 280克,已接近成人脑重的90%,这以后增长缓慢,9岁时约1 350克,到了12岁约1 400克,基本上和成人一致。随着儿童大脑皮层的发育生长,儿童脑的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也逐步趋向平衡,觉醒时间长,睡眠时间缩短。条件反射形成呈现出时间缩短、潜伏期较短和比较容易巩固的特征,使孩子能更好地接受外界刺激,更好地支配、控制自己的行为,为儿童心理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1.小学1—2年级学生的视觉特点

小学1—2年级学生的大脑重量达到1 280克,学生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增强,并向平衡发展。这一阶段,学生的条件反射比以前更容易形成,形成后也比较巩固,不易泛化,从而保证了学生能学习更多的内容,并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精确的辨别。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依赖第一信号系统。小学视觉感受性增长速度最快,在体育学习活动中运用视觉的机会特别多,学生初步掌握左右方位的相对性。观察事物与学前儿童相似,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概括性都较差,观察事物往往注意事物的新鲜性、有趣性或是较为明显的特征。刚入学的儿童擅长具体形象记忆,儿童的有意记忆、有意再现逐渐发展。儿童往往易于掌握具体、可感知事物的概念,已经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概念,并能进行初步的判断、推理,但不能自觉地调节,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儿童想象力在幼儿的基础上,随着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知识的增长,能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相应的想象活动,其想象富于模仿性、再现性。想象往往是事物的简单重现,儿童想象常常与现实不符,往往更容易被童话、动画等吸引。以无意注意为主,既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往往是只注意新奇有趣、吸引人的事物和学习材料,注意力也易于分散和转移。事物、人物、活动的形状、颜色、声音、形象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注意的稳定性易新奇刺激的事物影响,注意保持的时间短暂,约为20分钟,注意范围比较狭小,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力,不善于根据活动任务把注意力从一件事情主动转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小学儿童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儿童自觉从事学习活动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动机。求知欲主要表现为提问、探索、摆弄物体;美感容易受事物外部的特征吸引,对美的体验仅仅与事物的具体形象相联系。通常,在没有形成明确的自我意识和获得一定的自我控制前,依赖外部他控来调节自我情绪。

2.小学3—4年级学生的视觉特点

小学3—4年级学生的大脑重量达1 350克,学生的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进一步增强,并向平衡发展。这一阶段,学生的条件反射比以前更容易形成,形成后也比较巩固,不易泛化,从而保证了学生能学习更多的内容,并对学习的内容进行精确的辨别。在学习过程中第一信号系统仍然起相当大的作用。在观察、了解事物的过程中,视觉还占重要的地位。学生辨别左右方位的能力提高,另外,学生观察事物的目的性、持续性、概括性都有了明显的提高。他们比较概括地、灵活地掌握左右概念。在老师的帮助下,他们逐渐学会进行比较、分析、观察事物的特点,发现各部分的关系及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逐渐能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规定的学习内容上,并保持一段时间,中年级的学生迅速转移注意力的能力逐渐提高;已经能够初步地判断、推理,较为自觉地调节,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想象力随着生活经验的不断丰富、知识的增长,他们能进行相应的想象活动,其想象富于模仿性、再现性,想象往往是事物的简单重现,想象逐渐开始注意与现实的联系;学习动机仍然与学习兴趣发生紧密联系,但他们的学习兴趣包括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学生的美感还会受事物外部的特征吸引,在事物的具体形象相联系的基础上体验美;学习兴趣仍然是学生进行体育学习活动的重要推动力。而且从三年级开始学生的学科兴趣开始分化,逐渐出现感兴趣的学科;情感逐渐转化为与社会、集体相联系,学生道德概念的掌握比较准确,学生自制力有了显著的发展,学生不仅可以指出自己的优点,也能指出自己的缺点,并逐渐学会根据一定的原则进行评价,出现初步的道德信念,但自觉性和坚定性不够。(www.xing528.com)

3.小学5—6年级学生的视觉特点

小学5—6年级部分男生、大部分女生开始进入青春发育期,已经出现明显的第二性征。自我控制能力出现第二个上升期,情绪自我控制能力迅速上升并逐渐趋于平衡。情绪的自我控制能力在性别上的差异十分显著,在整个年龄段,男生均好于女生。学生情感的稳定性日益增强,逐渐学会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感,逐渐学会独立、自觉地提出意志行动的动机和目的。他们不仅可以全面地评价自己的行为,还能自觉地克服自己的缺点。随着年龄的增长,独立性和评价能力增长起来,学生不再无条件地服从、信任教师。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兴趣。学生对有关具体事实和经验的知识较有兴趣,对有关抽象因素关系的知识的兴趣在初步发展着。游戏因素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想象中不乏创造性的成分,逐渐能把注意分配到围绕同一任务而进行的几种活动或对象上,到了高年级学生的自觉性有了很大的进步。

综上所述,早期小学生感知事物时较笼统,往往只注意表面现象和个别特征,时空特性的知觉也不完善。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小学生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明显发展,他们能从知觉对象中区分出基本的特征和所需的东西,对于时间单位和空间关系的辨别能力也渐次增强。注意方面,虽然小学生的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但有意注意发展迅速,并且逐渐在学习和从事其他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小学生的注意不稳定、不持久,难于长时间地注意同一件事物,容被一些新奇刺激的事物所吸引。凡是生动、具体、形象的事物,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对象,都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吸引他们的注意。小学生注意的范围较小,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这主要是因为小学生的经验少。实验表明,小学生只能同时注意到2—3个客体,而成人能同时注意4—6个客体。孩子集中注意某一事物时,经常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比如当他聚精会神写字时,又会忘了正确的坐姿要求。想象方面,小学生想象的有意识、目的性迅速增加,创造性想象显著发展,想象的内容逐渐丰富,想象的现实性有了较大的提高。小学生晚期对自己的生活前途已开始出现初步的幻想。根据调查,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视觉、听觉以及大脑对于感知觉的处理相对都比较趋于成熟。对于节奏比较快速的物体会相当关注,同时对于幅度较小的活动也不会引起关注。这时候我们基本可以总结到: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对于物体运动的节奏和幅度的要求主要集中在节奏相对较快、运动幅度比较大的动作当中。那这要求我们动画从业者对于这一时期的观众进行动画片的策划以及制作时,不但要关注到这一时期孩子的视觉、听觉和感知能力的跳跃、灵活的特点,而且要加强对于动作节奏的视觉调整,对于动作幅度的视觉感受也要加大,才会吸引到小学生观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