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国人大首次出现反对票

全国人大首次出现反对票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88年3月28日中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进入最后一项选举议程,很多记者纷纷离场。这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史上首次出现的不同声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宪法规定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此前的人大代表,在表决时往往是一致通过,争议很少,没有一个人曾在重大选举时投过反对票。自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第一次公开出现了反对票,敢于明确表达不同意见的黄顺兴开启了全国人大历史的新一页。

全国人大首次出现反对票

1988年3月28日中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进入最后一项选举议程,很多记者纷纷离场。就在此时,人大代表黄顺兴突然站起来,大步走到第一次在代表席设置的麦克风前:“我反对!”这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历史上首次出现的不同声音。

此时,正在表决通过7个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黄顺兴对“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的人选周谷城明确提出反对意见。他讲了反对的理由,他说:“周谷城先生学问很高,我非常钦佩,但他89岁了,这么大岁数的人,不应该再辛劳他了。难道就没有年轻人为国家做事?”发言完毕,全场响起热烈掌声。尽管有一票反对,周谷城还是按少数服从多数的选举原则当选了。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宪法规定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此前的人大代表,在表决时往往是一致通过,争议很少,没有一个人曾在重大选举时投过反对票。自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第一次公开出现了反对票,敢于明确表达不同意见的黄顺兴开启了全国人大历史的新一页。

黄顺兴是一名来自海峡对岸的政治活动家。他是台湾省彰化人,生于1923年,1943年毕业于日本熊本农业高等学校农科,同年回国到上海江湾棉花改良场工作,1945年回台湾,曾在台东拓荒。

20世纪50年代,黄顺兴投入台湾民主运动,明确反对“台独”,主张两岸统一。当时虽然是国民党当局戒严期间,但议会仍有相当的竞争空间。黄顺兴通过竞选,三任台东县议会议员,两任台湾“立法委员”,因敢于直言得名“黄大炮”。

1964年,他以无党派身份当选台东县县长,因亲近农民,又有“平民县长”之美誉。他于1980年创办了《生活环境》杂志,这是台湾省第一个环保刊物。他还曾担任台北富利冷冻仪器公司总经理,并自1972年起连任两届“立法委员”。他同一批知识分子经常发表言论,抨击时政,受到国民党当局的打击和迫害,后移居日本。

黄顺兴1985年回到祖国大陆,1986年在北京定居,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

黄顺兴先后到华东、华南、东北、西北了解情况后,由台湾省代表团选他为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并在七届人大会议上当选人大常委会委员。(www.xing528.com)

1988年3月28日,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在通过7个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时,黄顺兴走到话筒前大声说:“我反对!”他讲了反对周谷城当选“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的理由,成为全国人大代表中第一个在选举中说“不”的人,一时被舆论所关注,成为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的瞩目人物。

1988年,黄顺兴还提议设立代表秘密投票处。因为投票的代表座位挨得很近,投票的结果邻座都能看到,这侵犯了代表的权利。他的建议立即被采纳。原来全国人大没有大会发言这一项,黄顺兴提出,不管小组讨论怎么样,大会是全体代表沟通的最后一个机会,这个权利不可剥夺。这一条也写进了人大议事规则。

在人大常委会,黄顺兴还提议,允许记者进入大会会场采访。他说:“人大号称最高权力机关,类似现代国家的国会,怎么可以不许记者进会采访?大会讨论的情况怎么可以不马上传播出去与大众见面?外面的意见怎么可以不迅速返回来?如果这些都没有,怎么能具代表性?要建立这样一个循环,媒体记者是少不了的。”时任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万里同志接受了他的意见,开放了记者室。

在人大常委任职期间,黄顺兴以仗义执言、经常提不同意见而著名。1993年,他辞去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的职务。他一直关心国家农业和环保工作,积极建言献策;他身居北京,挂念台湾家乡父老,为促进两岸同胞的交流交往做了大量工作;他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台独”,体现了一位老台胞爱国家爱民族的情怀。

2002年。黄顺兴因患心脏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9岁。

(作者:刘继兴;选自《甘肃法制报》2015年3月12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