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满族服饰的南越絮语亦影响受骑射生活

满族服饰的南越絮语亦影响受骑射生活

时间:2023-08-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关以前,满族一直是以骑射为主的游牧民族,其服装特色来源于骑射征战生活的需要。马蹄袖是满族特有的。男子服装中,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与马褂式样相近似的衣物还有马甲,它也是由满族人骑射生活创造出来的特色衣装。满族妇女的旗装在清代一直被作为礼服保留下来。除去袍衫以外,满族妇女的头饰与鞋子也富有民族特色。满族妇女作为礼服鞋的高底鞋独具特色。受骑射生活影响的满族服饰◆第40辑第四版

满族服饰的南越絮语亦影响受骑射生活

◎李京花

满族是女真民族的后裔。他们的衣装头饰一直保持着女真民族的独特习惯。 男子的头发,都将头顶的前部剃光,剩下后面的长发梳成一条大辫子。他们擅长制裘皮,日常装以皮毛制作的长袍马褂为主。

进关以前,满族一直是以骑射为主的游牧民族,其服装特色来源于骑射征战生活的需要。清朝始终坚持自己的服装特色。典型的表现是冠帽、马蹄袖、袍褂和裤子等方面。

清代男子的冠帽,有礼帽、便帽之分。清朝建立后作为官员的制帽使用的叫做礼帽。礼帽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八月到来年二月之间戴的暖帽;另一种是在三月到八月之间戴的凉帽。

马蹄袖是满族特有的。本来它正规的名字叫做“箭袖”,是武士射箭时保护手腕的防护物。一般用纽扣装在袖口上,平时可以翻起来,露出手,行礼时放下来。清代人十分注重马蹄袖的作用。一般士庶日常行礼时,即使不穿箭衣,也要在袖口上用纽襻系上一副马蹄袖,行完礼再解下来。人们形象地把这种袖子称作“龙吞口”。

男子服装中,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满族的袍褂与汉族传统的长袍不同,上身紧窄,袖子细瘦,由肩部向腕部逐渐收缩,袖子口前端安上箭袖。有些袍子的下身前后左右都开衩,这是骑马民族为了上马方便而形成的服装特色。开衩袍之外,满族人还常穿一种行袍,又叫缺襟袍。它的式样与满族人日常穿的袍子一样,但比日常穿的袍子短大约十分之一,前面开衩,右半边的衣裾比左半边的短一、二尺,从正面看缺了一块,这也是为了骑马上下方便。不骑马时可以用纽扣连接在袍子上,就与一般的袍子一样了。

满族人习惯在袍子外面再穿一件稍短的褂子,也叫做外褂。它一般是对襟圆领,袖子比较宽大。袖口平齐,长及肘部。身长大约与膝部以下相齐。它与袍子结合,形成了清代特有的袍褂衣服式样。

另外有一种清朝特有的外褂,非常短小。它的袖子长度只到肘部,身长不超过腰部,显得轻捷方便,特别适宜骑马时穿,因此人们就叫它马褂。(www.xing528.com)

与马褂式样相近似的衣物还有马甲,它也是由满族人骑射生活创造出来的特色衣装。还有一种特殊的马甲,叫做“巴图鲁坎肩”,“巴图鲁”是满语勇士的意思,显然是给勇士穿的。前身左右和领子的下面共有十三粒纽扣,有人因此给它起了个名字:“十三太保”。“巴图鲁坎肩”做得这样奇特,也是由骑兵马上征战的生活所决定的。它原来用皮毛制作,贴身穿在袍子里。如果骑马奔驰得身上发热,将纽扣解开,把前后两片抽出来,不必费事解开袍子。

清代多年大力推行满族服装,改变了汉族传统服装的面貌,并引发了中国服装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变革,即确定了裤子的统治地位,几千年来一直被男子穿用的裙子彻底退出了男服的范围。清代不论男女都穿长裤。

满族妇女的旗装在清代一直被作为礼服保留下来。妇女的旗装与男子的袍褂一样,也是以长袍为主体,采用圆领、右掩襟,但是不开衩。旗装一般用各种精致的绸缎制作。皇后、妃子、贵妇的礼服上要绣上团龙或者团蟒,其他人的袍衫上绣各种花卉、蝴蝶吉祥图案等。

除去袍衫以外,满族妇女的头饰与鞋子也富有民族特色。满族妇女的头发经常梳成在头顶左右横卧的两个平髻,老北京人称之为: “两把头”。

满族妇女作为礼服鞋的高底鞋独具特色。一般底高一两寸,后来又增至四五寸。鞋底上宽下圆,形状像花盆,装在鞋子的脚心部位。

受骑射生活影响的满族服饰

◆第40辑第四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