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饮食典籍史:崔浩《食经》的重要性及佚文推测

中国饮食典籍史:崔浩《食经》的重要性及佚文推测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书宋初仍然存在,可惜后世已经失传,仅存崔浩的《食经叙》。从崔浩的《食经叙》可以知道,《食经》实际上是崔浩在其母卢氏口授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2]由于崔浩《食经》早已亡佚,今天已无法睹其全貌。有学者经过比对,认为《齐民要术》等书中所引用的源自《食经》的食物制作、储藏之法,与崔浩所叙《食经》之旨相合,进而认为《齐民要术》中所引《食经》之内容为崔浩《食经》的佚文。

中国饮食典籍史:崔浩《食经》的重要性及佚文推测

《食经》,北魏崔浩编撰。崔浩,字伯渊,清河武城(今山东武城)人,是北魏前期最有影响力的政治家。太宗初拜博士祭酒,赐爵武城子。始光中(424—428),晋爵东郡公。历太常卿、侍中、特进抚军大将军、左光禄大夫、司徒,位列三公,权倾一时。真君十一年(450)被诛。

崔浩好学博览,自少至长,耳目闻见,诸母诸姑所修妇功,无不蕴习。《魏书·崔浩列传》评价他说:“少好文学,博览经史。玄象阴阳,百家之言,无不关综,研精义理,时人莫及。”修服食养性之术,曾著《食经》一书,史志多有著录。《旧唐书》、《新唐书》、《魏书·崔浩传》均记崔浩著《食经》九卷,然《隋书》、《通志略》记《崔氏食经》为四卷,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因为改篇为卷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此书宋初仍然存在,可惜后世已经失传,仅存崔浩的《食经叙》。

从崔浩的《食经叙》可以知道,《食经》实际上是崔浩在其母卢氏口授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其叙曰:“余自少及长,耳目闻见,诸母诸姑所修妇功,无不蕴习酒食。朝夕养舅姑,四时供祭祝,虽有功力,不任僮使,常手自亲焉。昔遭丧乱,饥馑仍臻,暁蔬糊口,不能具其物用,十余年间不复备设。先妣虑久废忘,后生无知见,而少不习业书,乃占授为九篇,文辞约举,婉而成章,聪辩强记,皆此类也。亲没之后,值国龙兴之会,平暴除乱,拓定四方。余备位台铉,与参大谋,赏获丰厚,牛羊盖泽,赀累巨万。衣则重锦,食则粱肉。远惟平生,思季路负米之时,不可复得,故序遗文,垂示来世。”[1]显然,《食经》乃是崔浩之母卢氏口授而传下的“遗文”。因此,历史上著名的崔浩《食经》,实际是并不是崔浩原创,而是崔母叙述,崔浩进行整理加工而已。而农史学家缪启愉则认为《食经》多吴越俗言、俗言,判断“《食经》作者不可能是通经史的博学儒人崔浩”,怀疑为南朝人所写,“似出大家名庖手笔,或由浅识‘俗学’代笔”。[2](www.xing528.com)

由于崔浩《食经》早已亡佚,今天已无法睹其全貌。但是,在《齐民要术》、《北堂书钞》、《太平御览》及王祯《农书》中引用了四十多条《食经》的内容,如“作蒲鲊法”、“作芋子酸臛法”、“莼羹”、“蒸熊法”、“勮鲊法”、“白菹”、“跳丸炙”、“啗炙”、“猪蹄酸羹法”、“胡羹法”等等,涉及食物储藏及菜点的制作。有学者经过比对,认为《齐民要术》等书中所引用的源自《食经》的食物制作、储藏之法,与崔浩所叙《食经》之旨相合,进而认为《齐民要术》中所引《食经》之内容为崔浩《食经》的佚文。[3]如果这种推测符合事实,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