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流年光华》:叙事结构演进与创新

《流年光华》:叙事结构演进与创新

时间:2023-08-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到抗战时期具有浓厚爱国情怀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再到“十七年”时期的政治诗意电影《青春之歌》再到后来“文革”后平民意识落地的《红衣少女》《青春祭》,后来到80年代第五代导演的充满个性化精神和哲理思考的《长大成人》《小武》等非常规构图、散乱的叙事结构成为这一时期常见的艺术形态。剧本《非常日记》的叙事风格除了上述的时代风格和叙事策略、交叉剪辑,还有一点是精神分析。

《流年光华》:叙事结构演进与创新

结构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电影的表达手段和构成成分远较文学复杂,它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2]。剧本《非常日记》是典型的戏剧线性结构:以时间串联整个故事发展,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成为故事发展的核心要素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结局。影片中年轻人林风来到省城读大学,在这里他遇到了自己的爱情,但在追求林眠的过程中,林风深刻体会到社会的现实性,两人的感情始终没有交集,直到最后林风用自己的生命来抗争现实的矛盾。

除了结构以外,叙事风格也是对作品的另一个视角的体现。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都会形成这个时期特有的风格,也就是说同一时期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相似气质,这就是时代风格。电影作品也不例外[3]。时代风格首先从主题来反应。就我国青春电影来说从30年代左翼电影兴起中国青春电影的主题反应了现实主义矛盾。从《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到抗战时期具有浓厚爱国情怀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再到“十七年”时期的政治诗意电影《青春之歌》再到后来“文革”后平民意识落地的《红衣少女》《青春祭》,后来到80年代第五代导演的充满个性化精神和哲理思考的《长大成人》《小武》等非常规构图、散乱的叙事结构成为这一时期常见的艺术形态。90年代的残酷青春《阳光灿烂的日子》《牯岭街少年杀人案》,新世纪对于青春的集体回忆式的畅想《山楂树之恋》《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每个时代都孕育出不同的“青春之歌”。

剧本《非常日记》的故事背景发生在2011年,面对越来越开放的社会环境,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年轻人,在网络时代的冲击下一方面接触着开放的网络信息,而另一方面现实生活却充满了封闭和滞后。这一矛盾冲突让更多的年轻人脱离农村生活,汇入大都市。电影主人公林风作为这类人的代表,用自己的心理态度讲述他们的青春。2010年之后的中国青春电影很少再有反映残酷青春的主题,大多是商业化的集体回忆式的青春畅想。多元融合、集体回忆成为这一时期青春电影的时代风格。但是《非常日记》在满足集体回忆的基础上,摈弃温情、唯美的结局,代之以残酷的生命体验。在电影中林风极端的人物性格若是被教化成圆满的结局太过牵强,也不真实。(www.xing528.com)

《非常日记》从叙事方式分为两种,一种是从外部来说,它属于第一人称叙述,确定了叙述主体与所叙之事的主观关系。以第一人称进行叙事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主要以“我”为叙事中心。另一种是从内部来说,剧本《非常日记》是在双重视角下进行的,采用故事中人物视点的方式,故事人物注视的主观镜头与摄像机的客观的非视点镜头的相互交替完成。剧本《非常日记》之所以选择用第一人称叙事首先是因为原著本身采用的叙事方式为第一人称,在改编中自然沿用。其次,用第一人称来叙事回忆限定了主观色彩的范围,从而视角是独特的不是全方位。再次,“我”是依靠回忆来进行叙事的,在记忆过程中难免有偏差疏漏,而且既然是“我”来讲述就会带有相当成分的主观色彩。剧本《非常日记》中林风用日记将自己的心理过程记录下来,有时候林风并不能将现实和幻想分别清楚,总是处在游离的状态。这样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由林风本人来讲述,最为生动,更容易感染受众,让观者站在林风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从而达到一种“移情”的效果。

剧本《非常日记》中林风和林眠为故事主线,其次林眠与程一涛的纠葛为第二线,还有林眠与单美、单美与程一涛的人物关系为辅助。在叙事过程中按照林风的心理活动时间推进故事发展,但其他人物关系之间又有自己的时间线,所以电影在剪辑过程中一定是交叉进行的。剧本《非常日记》的叙事风格除了上述的时代风格和叙事策略(叙事主体和叙事结构)、交叉剪辑,还有一点是精神分析。它作为电影的根基支撑整个故事情节,为电影的表达和接受构建了合理的心理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