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遇见小女孩儿,心愿无法实现

遇见小女孩儿,心愿无法实现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那一刹那,我停在路口,在车子上撑着伞呆呆地看倒在地上的小女孩儿,她坐在地上哇哇大哭,手里捧着一个饭盒,盖子躺在旁边,米饭撒了一地。随着大脑的转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画面:我被别人撞了,那个人也如同我一样逃走了。从那天起,我每次经过那个路口都希望遇到那个小女孩儿,亲口对她说一句“对不起”,可是我从未遇到过。我希望在下一个路口不再“错过”。显然,“路口”“错过”都含有深意。

遇见小女孩儿,心愿无法实现

闫书贤

不好!我撞到了小孩儿,我该怎么办?

那一刹那,我停在路口,在车子上撑着伞呆呆地看倒在地上的小女孩儿,她坐在地上哇哇大哭,手里捧着一个饭盒,盖子躺在旁边,米饭撒了一地。我心想:唉,骑个自行车也把人给撞了,还能干啥?快去扶吧!可转念一想:不行,万一她是一个不好哄的小孩儿,非要我赔她米饭怎么办?我可没时间。“骑上车,马上跑回家!”我的大脑发出了终极指令。

我马上收回目光,这事仿佛和我没关系。我用力地蹬起车子,越来越快,车子像风一般地穿过大街小巷,风呼呼地从我耳边吹过,冷冷的,这使我的大脑清醒起来,如同车轮一样飞速转动。随着大脑的转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画面:我被别人撞了,那个人也如同我一样逃走了。我在那儿无助地哭喊着。我的双腿不再听我的使唤,如同灌了铅一样沉重,终于我的腿再也抬不起来了。这时我意识到,我不可以直接离开,我必须要把小女孩儿扶起来。郑重地对她说:“对不起!”就这样,马上调回车头狂骑回了“出事地点”。

我在回去的路上,把要说的话都想好了,又顺路为她买了一份米饭,作为补偿。

当我满怀希望地回到了“出事地点”时,发现小女孩儿已经走了,只留下一些米粒顺着雨水流入下水道口……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我完全可以想象出小女孩儿是怎样艰难地从泥土中爬起,用那双沾满泥巴的小手把饭盒拿起,在大家嫌弃的目光下走去……

从那天起,我每次经过那个路口都希望遇到那个小女孩儿,亲口对她说一句“对不起”,可是我从未遇到过。我希望在下一个路口不再“错过”。(www.xing528.com)

其实,我们前面收录的文章很少有叙述一件具体事件的,现在我们来看闫书贤是怎么把一件事情的波折写出来的。

“不好!我撞到了小孩儿,我该怎么办?”用问句来抓住了读者,这样的方式开头就扣人心弦。并且文章开始之前就已经有故事发生了,特别节省笔墨。然后生动地描写“案发现场”,再简洁写“我”的心理变化和最终决定。

“我”离开后开始后悔之前的决定并折返,强调要“郑重地对她说:‘对不起’”,“我”的变化来自“我”设身处地去想象:假如受害人是我。行文中反复强调,我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去道歉,希望道歉,并获得原谅。反复强调就是在为后文蓄势,这里的期待越高,后面的失望和空洞就越强烈。

是的,孩子已经走了。

我于是只能“沉重”, 在想象小女孩儿的艰难和路人的嫌弃的画面时,“我”的罪恶感就更深重了。

最后写我的永远无法释怀的悔恨和内疚,因为不能去求得原谅而更加沉重。显然,“路口”“错过”都含有深意。以此结尾,耐人深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