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写好抒情作文:真实表达,直抒胸臆

如何写好抒情作文:真实表达,直抒胸臆

时间:2023-08-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抒情要“真”,体现文学的真实“不精不诚,不能感人。”直抒胸臆是表达情感最直接、最坦荡的方式,它往往通过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将情感直接表达出来,其特点是感情袒露,气势奔放、热烈。除直抒胸臆外,还可以借助景物、细节、情感的变化抒发情感,这些都是抒情的有效途径。抒发情感时,线条不宜过粗,否则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

如何写好抒情作文:真实表达,直抒胸臆

文章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的主观爱憎。记叙文中的抒情,有时在叙述和描写基础上直接抒发,有时则渗透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一)抒情要“真”,体现文学的真实

“不精不诚,不能感人。” 只有真挚的情感才能引起读者共鸣,才能感染读者、教育读者,继而给读者以正确的引领。

直抒胸臆是表达情感最直接、最坦荡的方式,它往往通过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将情感直接表达出来,其特点是感情袒露,气势奔放、热烈。它的“自由”更能使作家的思想酣畅淋漓。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这里的“真”指的是文章的真实,不一定是真实发生的。有些情感是真实的,但写出来却给人以矫揉造作、虚假之感,根本不可能使人感动。有些文章则是结合阅读经历和自己的想象,采用那种把发生在甲同学身上的事移到乙同学身上的“移花接木”的方式加工而成。只要文章真实,照样感动读者。

(二)抒情要“细”,渲染情感的浓郁

“色丰而艳”“质细而浓”。除直抒胸臆外,还可以借助景物、细节、情感的变化抒发情感,这些都是抒情的有效途径。抒发情感时,线条不宜过粗,否则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

1.依据情感需要,细致描绘景物

景物描写是抒发情感的基本方法。如朱自清的《春》,为了抒发作者对春天的赞美,表达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情怀,选取了春天典型的“草”“风”“花”“雨”等景物,抓住它们的柔、细、密等特点,借助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细细描摹,让景与情交融在一起。应该注意的是,景的选择要适合“情”的抒发,两者之间一定要有连接点。如莫怀戚的《散步》中的景物描写“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作者通过对初春景物的描绘,来表现春天的蓬勃生机,暗示母亲熬过严冬,将会获得新的活力。如“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这句话是对景物“面”的描绘,充满了诗情画意,点明了儿子要走小路的原因,也表达了母亲对孙子的理解和疼爱。而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这一描写,渲染了“我”内心的孤寂和恐惧,同时预示着希望的到来。(www.xing528.com)

2.根据情感需要,写好典型细节

好的细节往往能成为情感凝聚的重心。如《我的老师》中蔡老师轻敲石板边上的教鞭;《背影》中紧扣父亲“背影”的四次流泪,父亲过铁道时的艰难行动,都是传递情感的妙笔。

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魏巍《我的老师》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朱自清《背影》

3.依据需要,精心构思情感变化

“百炼之后始见真”,即真情是锤炼出来的。在记叙中设计矛盾冲突(在后面的构思中会提到),写出情感的变化过程,可以让情感抒发得更加强烈。如一考生的《寂静的夜》(原文见“记叙文写作的构思”那一章节)抒发的是对母亲独特教育方式的赞美。虽赞美之词绝少,贬抑之语颇多,但是从“我”情感的变化中能品到独特的幸福。母亲教育女儿“学会生存”“自立自强”的方式,也许比较“残酷”,有点不近人情,但“我”的能干,恰恰是这种教育方式成功的注脚。“怨恨—理解—感谢”的情感变化,是撑起女儿对母亲浓厚深情的有力支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