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中国正气:梁启超称康有为为师,追求中华理想

五、中国正气:梁启超称康有为为师,追求中华理想

时间:2023-08-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们都夸梁启超是“神童”。第二天,梁启超又拜访康有为,诚恳地对康有为说:“请您收下我当您的学生吧!我要重新学起。”所以历史书上称它为“甲午战争”。《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开以后,谭嗣同很气愤。他痛恨清朝政府腐败无能,竟然签订了这样丧权辱国的条约。谭嗣同深深地为祖国的命运担忧。为了追求理想的中华,谭嗣同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壮飞”。

五、中国正气:梁启超称康有为为师,追求中华理想

开头我们提到,康有为有一个学生叫梁启超,他在戊戌变法运动当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梁启超也是广东人,从小就很聪明、勤奋。八岁的时候,就能写诗作文;十二岁的时候,考上了秀才(到府、县学堂读书的人);十七岁的时候,又考中了举人。人们都夸梁启超是“神童”。他自己呢,也沾沾自喜,以为自己很有学问。

1890年,十八岁的梁启超,很敬佩有名气的康有为,就专门到广州去拜访。这天,康有为会见了他。梁启超心想,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康有为准得夸奖自己。没想到,康有为见了他,一句夸奖的话也没说,倒是先问他:“你这些年都读了哪些书?”

梁启超很得意的回答:“我从小熟读四书、五经,这几年正在钻研训诂词章的学问。”

康有为听了,摇了摇头说:“这些东西,不切实际,又很烦琐,全是一些陈腐无用的旧学问!你们青年人不必学它。”

梁启超从来没有听人这样说过,禁不住发愣了。康有为接着说:“现在的读书人,为了成名、做官,专门去学这些东西,真是一点志气也没有,一点知识也没有!”然后,他把话题一转,讲了俄国的彼得大帝日本的明治天皇是怎样实行变法的,他们的国家又是怎样很快强盛起来的。最后他还说,中国现在很弱,也要变法才行。

梁启超听了这番话,觉得非常新鲜。他打心里佩服康有为博学多才。当天晚上,他一夜没睡着,老琢磨康有为的话,越琢磨越觉得自己过去学的那一套没有什么用处。

第二天,梁启超又拜访康有为,诚恳地对康有为说:“请您收下我当您的学生吧!我要重新学起。”康有为答应了。从这以后,梁启超跟康有为学了三年,成为一个维新派的重要人物。

在戊戌变法运动当中,主张变法最坚决的,要数谭嗣同了。

谭嗣同是湖南浏阳人,三十岁那年,也就是1894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这次战争发生的年代,按农历说,是甲午年。所以历史书上称它为“甲午战争”。这次战争的结果,中国战败,清朝政府同日本签订了一个条约——《马关条约》。这个条约,把辽东半岛、台湾,都割让给了日本,允许日本在中国办工厂,还向日本赔款二万万两白银。要知道,那时候清朝政府一年的收入,也只有七千万两白银呢!(www.xing528.com)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开以后,谭嗣同很气愤。他痛恨清朝政府腐败无能,竟然签订了这样丧权辱国的条约。有一回,他跟一个朋友说,日本通过这个条约,不但占去了中国大片土地,还把中国的兵权、商权、税权……全掌握了,中国人以后没法活了。光是赔款,就是把全中国妇女的发簪、耳环首饰,都搜刮去,也付不清呀,中国快要亡啦!谭嗣同深深地为祖国的命运担忧。

有一天夜里,他躺在床上苦苦地思索:中国应该怎么办呢?他想呀,想呀,怎么也睡不着觉了。于是他索性从床上爬起来,漫步来到窗前,推开窗户想透透心里的闷气。这时候,只见乌云遮着残月,更增添了他心头的烦恼和忧愁。他怀着沉痛的心情,提起笔来写下了一首激动人心的诗:

世间无物抵春愁,

合向苍冥一哭休;

四万万人齐下泪,

天涯何处是神州?

这首诗,写出了谭嗣同爱国的思想和情感。是啊!人间没有比春愁更愁人的了,现在祖国的危难就像春愁一样折磨着我。我应该向苍天大哭一场,来排泄心头的怨愤。全国四万万同胞(当时我国是四万万人口)都在为祖国的灾难流泪。理想的中华啊,究竟在哪里?

为了追求理想的中华,谭嗣同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壮飞”。他要做一个飞翔天下,拯救中华的壮士。不久,他走进了维新派的行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