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讲究赞美的艺术:旁敲侧击的奇效

讲究赞美的艺术:旁敲侧击的奇效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假借别人的口来赞美一个人,即传达了第三者的善意,也能表明自己的赞同立场。廉颇扬言要寻机羞辱他。蔺相如不愧为赵国上卿,一席话感动了他的幕僚们,所有的人心服口服。不久,蔺相如的话传到廉颇那里,他感到非常愧疚,心想自己对蔺相如这样非礼,人家还是承认并称赞了自己的作用和功劳,并识大体,顾大局,这些都是自己的差距。蔺相如对廉颇的赞扬化干戈为玉帛,这与他对廉颇的肯定和称赞是分不开的。

讲究赞美的艺术:旁敲侧击的奇效

直接赞美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常应用的赞美方式,不通过中介,直抒胸臆,把自己的赞美之情直接向对方倾吐。相比之下,间接赞美则更富有技巧性。一个善于赞美别人的人往往更喜欢运用间接称赞别人这种稍微曲折一点的方式。

假借别人的口来赞美一个人,即传达了第三者的善意,也能表明自己的赞同立场。我读研究生期间,有一个师妹叫晓菊,刚入学时,她因为自己来自一个普通的师范学院缺乏自信,与来自名牌大学的同学比多少有些自卑。我发现这个情况后,找她谈心,并对她说:“咱们导师对我说了,说你的作业很认真,思想有深度,是一个好苗子,导师正是看中了你的这一点才把你列为门下。”她听后很高兴,觉得自己在导师的心目中还是个有出息有前途的女孩。从此以后,晓菊加倍努力学习,三年竟发表了十多篇论文。现在回忆起来,我当时传达的导师的赞扬在她的成长过程中肯定起了很大激励作用。传达第三者的赞美,一是要真实,不能胡编乱造,二是要表明自己的赞同,如果自己反对别人的赞扬,那么,自己就可能不会受欢迎。生活中经常听到“某某很佩服你”,“某某称赞你……”等等就属这种情况。间接赞美的第二种方式是通过赞美与他有密切联系的人、事或物,来折射对一个人的赞美之意。比如:为了赞美一个女性,你可以赞扬她的孩子漂亮、聪明、有出息,或者赞扬她的丈夫能干、会来事,这样也可以很好地达到间接赞美她的目的。

有一次,我单位一个姓梁的处长碰到我主动给我打招呼,我感到他肯定有事找我帮忙。梁处长对我说:“小李,你去年给我处推荐来的小刘工作很出色,虽然不到一年,工作干得很熟练了。”我告诉他:“小刘是我大学的校友,原来我就很了解他。”梁处长笑着道:“你们北大的学生干劲大、后劲足。你在识人方面还是有眼力的。”我赶紧谦虚了一下:“哪里哪里,还是你这样的领导任人唯贤。”我早已识破他的赞扬后面肯定有把戏,问他有什么事直接说吧。梁处长这才告诉我,他们处理新调走一个人,忙不过来,让我再给他推荐一个高材生,我也高兴地一口答应下来。

细细揣摩一下梁的求人之技,也算是用心倍至了。第一,他见到我时赞别人是虚,赞我是实,但他没有直接赞扬我,而是先夸奖我推荐的小刘,基于他深明我与小刘的共同之处,故意来了个歪打正着;第二,他的赞扬是与他的需要和动机始终是挂靠在一起的,无非是让我高兴一把,拜托我再给他推荐一个能干的助手。此外,通过赞扬第三者来达到间接赞扬一个人,必须要清楚地了解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如果你赞扬的这两个人矛盾很深,而你却一无所知,夸夸其谈下去恐怕会把事情弄糟。(www.xing528.com)

间接赞扬一个人还可以不当面对他表达你的称赞和肯定,而是对别人说,通过别人的口把你的赞扬传到他的耳朵里。这种赞扬对化解矛盾效果更好。因为对两个有矛盾和隔阂的人来说,双方既互不示弱,也互不吃对方的那一套,当面的赞扬之词不好说出,这时不妨放出些赞扬的口声,让别人替你去说。

蔺相如廉颇都是赵国的重臣,公元前279年渑池之会后,赵王因亲眼目睹了蔺相如英勇机智,胆识过人,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把他封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心中很不服气,愤曰:“我身为大将,有攻城野战的大功,蔺相如只不过是耍嘴皮子的功劳,反而地位比我高,况且他以前是个地位卑微的人,岂不令人羞耻,我怎甘心居他之下。”廉颇扬言要寻机羞辱他。蔺相如几次避让,连他的门客们也看不下去了,纷纷来告辞。蔺相如耐心地对他们说:“我并不是怕廉颇。廉颇将军确实不是一般的有功之臣。秦国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一是因为赵国有秦军最惧怕的廉颇将军,二是因为赵国有他们害怕的蔺相如。如果我们两个产生矛盾,秦军就可能会趁虚而人。我躲避廉颇将军,是为了国家大局,怎能计较一己之愤呢?”蔺相如不愧为赵国上卿,一席话感动了他的幕僚们,所有的人心服口服。不久,蔺相如的话传到廉颇那里,他感到非常愧疚,心想自己对蔺相如这样非礼,人家还是承认并称赞了自己的作用和功劳,并识大体,顾大局,这些都是自己的差距。于是才有了负荆请罪和将相和的千古佳话。

蔺相如对廉颇的赞扬化干戈为玉帛,这与他对廉颇的肯定和称赞是分不开的。在两个人有矛盾的情况下,间接赞扬对方必须有宽阔的胸怀,不计较个人利益,公正客观地肯定对方,并能高瞻远瞩,以此使对方心服口服,巧妙地化解矛盾。这不愧为上上策,古人云:“不战而胜”,在间接赞美之中把坏事变成好事,是值得后人效法和发扬光大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