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故事解析:将相和的高贵品质和可贵精神

故事解析:将相和的高贵品质和可贵精神

时间:2023-07-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让我们一同走进“将相和”这则流传千古的故事,去感受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贵品质和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⑦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此时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璧,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⑧,他才能交出来。

故事解析:将相和的高贵品质和可贵精神

“将”,泛指军官,本课指大将军廉颇。“相”,宰相,本课指宰相蔺相如。“和”就是和好的意思。看了这个课题,我们不禁要问:一个武将和一个文官,他们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又是怎样和好的呢?让我们一同走进“将相和”这则流传千古的故事,去感受他们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贵品质和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1.认识16 个生字,会写12 个生字。正确读写“召集、机智、称赞、诚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重点)

3.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学习用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的方法。(难点)

司马迁(约前145 或前13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战国 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前475—前221),因各诸侯国之间连年战争,被称为“战国”。

和氏璧: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在它流传的数百年间,被奉为“无价之宝”。又称和氏之璧、荆玉、荆虹、荆璧、和璧、和璞等。

②召集:通知人们聚集起来。

③机智:脑筋灵活,能够随机应变。

④绝口不提:这件事情绝对不和别人说。

⑤情形:事物呈现出来的样子。

⑥怒发冲冠:形容愤怒到了极点。例句:我听说虐待动物就怒发冲冠。

⑦强逼:强迫。本课指施加压力,给人以威胁,逼使服从。

⑧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

⑨客舍:招待来宾住宿的地方。

⑩客客气气:待人接物彬彬有礼。AABB式的词语:平平安安、团团圆圆、安安静静等。

完璧归赵:比喻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

⑫澠池:地名,在今河南绳池县境内。

⑬胆怯:胆小,缺少勇气。

⑭示弱:表示比对方软弱,不敢较量(多用于否定式)。

⑮抵御:抵挡;抵抗。

⑯瑟:古代弦乐器,像琴。现在所用的瑟有两种,一种有二十五根弦,另一种有十六根弦。相关诗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

⑰侮辱:使对方人格或名誉受到损害,蒙受耻辱。

⑱缶:古代的一种瓦质的打击乐器。

⑲上卿:古代的一种官职,相当于宰相。

⑳削弱:本课指国家力量由强变弱。

近义词

商议—商讨 着急—焦急 允许—承诺 隆重—盛大 抵御—抵挡

削弱—减弱 称赞—夸奖 理屈—理亏 攻无不克—无坚不摧

反义词

胆怯—勇敢 诚意—假意 拒绝—答应 抵御—进攻 削弱—增强

机智—笨拙 无价之宝—一文不值 理直气壮—理屈词穷

①战国时,秦国很强大,常常进攻别的国家。[句解:开篇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很强大”交代了秦国在诸侯国中的霸主地位,正是这种地位才有了后文的“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故事的发生。]

②有一回,赵王得了一件无价之宝,叫和氏璧秦王知道了,就写了一封信给赵王,说是愿意拿十五座城换这块璧。[句解:交代了第一个故事的起因。]

③赵王接到信后非常着急,立即召集大臣来商议。大家说秦王不过是想把和氏璧骗到手罢了,不能上他的当;可要是不答应,又怕他派兵来进攻。[句解:写出了当时赵王矛盾的心理,也说明了秦国的恃强凌弱。]

④正在为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人,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题。

⑤赵王把蔺相如找来,问他该怎么办。

⑥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如果秦国提出用城换璧,我国却不答应,那理亏的是我们。如果我们把和氏璧给了秦国,秦国却不给我们十五座城,那理亏的就是他们。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完好无缺地送回来。”于是赵王就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去了秦国。[句解:蔺相如对问题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了自己的对策,目的就是造成“秦国理亏”的局面,让秦王想出兵也没有借口。这说明了蔺相如深谋远虑、聪慧过人。]

⑦蔺相如到了秦国,进宫见了秦王,献上和氏璧。秦王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璧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句解:璧当时在秦王手里,硬上去夺,会失礼,秦王左右也会上来阻拦;直接指出秦王的无信,讨还和氏璧,秦王非但不承认失信,还会指责蔺相如无理和小家子气。此时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璧,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秦王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蔺相如。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怒发冲冠,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就和璧一起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句解: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吓唬秦王。一个“撞”字足以体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才智过人。]秦王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蔺相如说和氏璧是无价之宝,要举行个隆重的典礼,他才能交出来。[句解:在秦王假意答应给城后,蔺相如又提出举行授璧典礼的主意,既赢得把璧送回赵国的时间,又可以让更多的人知道秦王以城换璧的事是真是假,他说话是不是算数。由此可见蔺相如做事考虑得非常周全,一点空子也不留给秦王。]秦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⑧蔺相如反复思量,觉得秦王还是不会信守承诺的,一到客舍,就叫手下人化了装,带着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赵国去了。[句解:“一……就……”说明蔺相如做事很果断,而且考虑问题很周全。“化了装”是为了保证和氏璧能够安全返回赵国。]到了举行典礼那一天,蔺相如进宫见了秦王,说:“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如果您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我知道欺骗了您是死罪,您可以杀了我,但请好好考虑我的话。”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客客气气⑪0地把蔺相如送回了赵国。[句解:这几句话表现出蔺相如十分聪明,派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先发制人。然后讲清“您杀了我”的后果:没用,还背上了不讲信用的名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机智勇敢、做事果断、不畏强暴的性格。]

⑨这就是“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立了功,赵王封他做上大夫。[句解:点明了“完璧归赵”的结果。引号的作用是强调指出。]

第一部分(第1-10 自然段):主要写了完璧归赵的故事。

⑩过了几年,秦王约赵王在澠池会面。赵王胆怯,不敢去。但蔺相如和大将军廉颇认为对秦王不能示弱,还是去的好,赵王才决定动身,让蔺相如随行。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境上,作好了抵御秦军的准备。[句解:赵王赴会,蔺相如随行,廉颇也作好了抵御的准备,可见两人在赵国的地位是多么重要,正因为两人旗鼓相当,才有了“将”和“相”的“不和”。]

⑪赵王到绳池与秦王会面。秦王要赵王鼓瑟。赵王不好推辞,鼓了一段。秦王就叫人记录下来,说在绳池会上,秦王令赵王鼓瑟。[句解:交代了“渑池之会”这件事的起因。]

⑫蔺相如看秦王存心侮辱赵王,便向前走了几步,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秦国的音乐,希望您能击缶助兴。”秦王很生气,拒绝了。蔺相如再次上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如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同归于尽!”[句解:“同归于尽”反映了蔺相如为维护国家的尊严,毅然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表现了他非凡的勇气和智慧。]秦王左右的卫士想杀了蔺相如,但蔺相如怒目圆睁,厉声呵斥,卫士竟不敢上前。秦王被逼得没办法,只好敲了一下缶。蔺相如也叫人记录下来,说在绳池会上,秦王为赵王击缶。

⑬秦国的大臣不甘心,继续发难,但蔺相如毫不示弱,直到会面结束,秦王也没占到便宜。秦王知道廉颇已经在边境上作好了准备,不敢拿赵王怎么样,只好让赵王回去。[句解:这句话与前面的“廉颇带着军队送他们到边境上,作好了抵御秦军的准备”一句相照应。同时也说明,秦王没有占到便宜,廉颇也功不可没。]

⑭蔺相如在绳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职位比廉颇还高。[句解:承接上文,蔺相如得到了应有的封赏,开启下文,因为职位比廉颇高引起廉颇的嫉妒,才有了“负荆请罪”这个故事。]

第二部分(第11-15 自然段):主要写了澠池相会的故事。

⑮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立下了那么多战功,他蔺相如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要是我碰见他,一定要让他下不来台!”[句解:这是廉颇在蔺相如位居其上后的认识,这一认识是将相不和的原因。廉颇言辞无礼,充满不满情绪,他英勇善战,战功赫赫,这是实情。但是,对于蔺相如的认识,却失之偏颇。蔺相如虽没有持刀作战,但他的唇枪舌剑,同样为赵国保住了尊严。何况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中,他都是以性命来逼秦王,置个人生死于不顾。可以说,蔺相如也堪称一员猛将,只不过他出入的是没有刀光剑影的战场,但战斗同样是惊心动魄的。]蔺相如听说了,就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

⑯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蔺相如的门客们可看不顺眼了,对蔺相如说:“您见了廉颇像老鼠见了猫似的,为什么要怕他呢?”蔺相如说:“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还会怕廉将军吗?秦王之所以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个人在。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攻打我们。我之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句解:这段话有两层含义:一层意思是说蔺相如回避廉颇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为国家着想;另一层意思是说将与相和与不和关系到国家安危:将相和,则国家安;将相不和,则国家危。这里表现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⑰蔺相如的话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静下心来想了想,觉得自己为了争一口气,就不顾国家利益,真不应该。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绑着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句解:廉颇听到蔺相如说的话,知道了蔺相如处处回避他,并非胆怯,而是以国家利益为重,自己却居功自傲,一心只为自己着想,真不应该,于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这表现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蔺相如见廉颇来请罪,连忙出来迎接。从此以后,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第三部分(第16-18 自然段):主要写的是负荆请罪的故事。(www.xing528.com)

课文通过写“完璧归赵”“绳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顾全大局、以国家利益为重的可贵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

选择典型事例表现人物。

典型事例就是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材料。如本文通过“完璧归赵”刻画蔺相如的机智勇敢;“绳池之会”显示他的不畏强暴;“负荆请罪”高度赞扬了他的容忍大度,同时也展现了廉颇热爱国家、知错就改的珍贵品质。

选择典型事例要注意突出人物的性格以及文章的主题,可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方法使主题和典型事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1.选择的典型事例应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选择的典型事例必须能突出文章的主题。可以选择一个典型事例,也可以选择两个,还可以选择两个以上,但切忌记流水账。

蔺相如机智勇敢、足智多谋,值得我们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同样值得我们学习。

1.你读这篇课文用了几分钟?了解了哪些内容?和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

参考答案:首先要记下自己阅读课文的时间,在阅读中了解故事大意,然后按照三个小故事“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来叙述主要内容。阅读体会可以从蔺相如的机智、随机应变、顾全大局来谈,也可以从廉颇知错就改来谈,还可以从故事的主要内容来谈。

答案示例:我的阅读时间约为5 分钟。

欢欢:读完全文我了解了“完璧归赵”“渑池会见”和“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内容。

乐乐:阅读时,我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思考每段的主要内容,最后把每段的内容综合起来,就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阅读速度就提高了。

美美:我在阅读时,默读,不出声,同时圈画重点词句,这样也可以提高阅读速度。

2.读下面这段话的时候,你一眼看到了多少内容?

参考答案: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我怕有负赵王所托,已经让人把和氏璧送回赵国了。如果您有诚意,先把十五座城交给我国,我国马上派人把璧送来。我们怎么敢为了一块璧而得罪强大的秦国呢?

提示:两位同学的话提示我们一眼看到的内容可能是一个词,也可能是一句话。快速浏览这段话,把你一眼看到的内容和大家交流。

答案示例:

我一眼看到了“秦国的国君”。

我一眼看到的内容是“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

示例:短的句子我能一眼看到一句,如“秦国的国君历来不守信用”。长的句子我能看到每个逗号断句的部分。

3.根据下面的提示,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完璧归赵——绳池会面——负荆请罪

参考答案:提示:这是课文描写的三个小故事,只要把这三个小故事的内容进行简要叙述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

答案示例: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奉命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又陪同赵王赴秦王设下的绳池会,使赵王免受暗算。为奖励蔺相如的汗马之功,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老将廉颇居功自傲,对此不服,而屡次故意挑衅,蔺相如以国家大事为重,始终忍让。后廉颇终于醒悟,向蔺相如负荆请罪。将相和好,共同辅国,国家无恙。

4.蔺相如、廉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具体事例说一说。

参考答案:此题意在结合课文内容来感悟人物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特点是本文的突出写法,可以重点品读具体故事情节,抓住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词语进行分析感悟。

答案示例:蔺相如多谋善辩,胆略过人;他以国家利益为重,不畏强暴,出使秦国,完璧归赵;他为了国家利益,忍辱负重,使大将廉颇认识到错误,上门“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名师点拨

1.“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的前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前因是秦王依仗强势,要骗取和氏璧。结果是: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

2.读第6 自然段,从蔺相如的言谈中,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是一个有勇有谋、深谋远虑的人。此去秦国,他已有应付的计策,并且对圆满完成任务有十足的把握。

3.蔺相如为什么要说“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①璧在秦王手里,硬上去夺,不但失礼,而且秦王左右的侍卫也会阻拦。

②直接揭穿秦王,秦王不但不会归还璧,还会指责蔺相如无理和小气。

③知道秦王确实喜欢,可以利用其欲弄清楚毛病何在的心理,要回和氏璧。

4.有人说蔺相如与秦王约好举行典礼,可是他没有信守承诺,提前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是一种不守信用的做法。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理由是什么?

示例: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信守承诺要看对象,而对敌人,这是一种随机应变的应对策略,和我们与一般人的交往是有区别的。

5.“漫池之会”这个故事的前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前因是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想侮辱赵王,要他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结果是:秦王没占到便宜,放赵王回国,蔺相如被封为上卿。

6.“负荆请罪”这个故事的前因是什么?结果怎样?

前因是:廉颇看到蔺相如职位比自己高,很不服气。结果是: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7.从“负荆请罪”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一个怎样的人?

蔺相如是一个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胸怀宽广的人。

8.廉颇说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蔺相如立功是仅仅靠一张嘴吗?

他真正靠的是不畏强暴、机智勇敢的爱国精神。

9.“完璧归赵”“漫池之会”与“负荆请罪”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个故事各有情节,但又紧密联系。“完璧归赵”的结果是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这是他在“渑池之会”后晋升为上卿的前提,而他晋升为上卿,又是与廉颇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将相之间的不和才有了后面两人和好的“负荆请罪”。

10.结合全文内容,分别说一说蔺相如和廉颇各是怎样的人?

蔺相如有勇有谋,顾全大局,唇如枪,舌如剑。

廉颇立有赫赫战功,说话很直率,知错就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