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因人而赞:赞美艺术的奥秘

因人而赞:赞美艺术的奥秘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拿破仑听后不仅没有斥责他,反而感到十分自豪。盛宣怀在拜见陌生的上级时,就非常注意了解对方的有关情况。醇王与盛宣怀以前没有接触,彼此了解甚少,但盛宣怀却掌握了主动权,他通过醇王周围的人把他的思想摸了一下,这才使他在谈话中游刃有余地赞美对方,并投其所好,好让对方感到彼此之间竟然有这么多共同点,无疑缩短了双方的心理距离。

因人而赞:赞美艺术的奥秘

每个领导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如经历、喜好、思想倾向等,有人称赞领导时,动机和想法都是好的,但却看不出领导受赞扬后有什么积极的反应,甚至有时对自己的称赞表现出反感。比如有些领导很讲实际,不喜欢别人奉承,对拍马溜须的人更是不屑一顾。这就需要在称赞领导之前要摸透领导的具体情况,因人而赞。

大多数正直忠厚的领导都厌恶拍马奉承的人,但几乎没有领导会拒绝下属真诚的赞美。拿破仑就对善于奉承的人很反感,这一点为众所周知。但有一个聪明的士兵却来到拿破仑的面前说:“将军,您最不喜欢听奉承的话,您真是正直英明的人啊!”拿破仑听后不仅没有斥责他,反而感到十分自豪。这位土兵对拿破仑的脾性摸得很透,深知他讨厌奉承的话;但这位士兵却又绝对聪明,他准确地捕捉到拿破仑的这一性格特点并在这个特点上做了文章,称赞了拿破仑不爱听奉承的话这一事件,拿破仑自然没听出来反而感到自豪无比,看起来真是天衣无缝绝顶聪明的赞扬。可见,要使自己对领导的赞美收到好的效果,必须要对领导的情况有所了解,了解越多,赞扬的话就越能符合领导的口味。常言道:一个萝卜一个坑,一个领导也就需要一种模式的赞扬。

盛宣怀在拜见陌生的上级时,就非常注意了解对方的有关情况。一次,在李莲英的保荐下,醇王特地在宣武门内太平湖的府邸接见盛宣怀,向他垂询有关电报的事宜。盛宣怀以前没有见过醇王,但与醇王的门客“张师爷”过从甚密,从他那里了解到两个方面的情况:一、醇王跟恭王不同,恭王认为中国要跟西洋学,醇王则不认为中国人比洋人差;二、醇王虽然好武,但自认为书读得不少,颇具文采。盛宣怀了解情况后,就到身为帝师的工部尚书翁同和那里抄了些醇王的诗稿来,念熟了好几首,以备“不时之需”。盛宣怀还从醇王的诗中悟出了些醇王的心思,毕竟“文如其人”。胸有成竹以后,盛宣怀夹谒见醇王。下面是高阳先生写的《胡雪岩全传——灯火楼台》中的一段描述:“那电报到底是怎么回事?”“回王爷的话,电报本身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全靠活用,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如此而已。”醇王听他能引用岳武穆的话,不免另眼相看,便即问说:“你也读过兵书?”“在王爷面前,怎么敢说读过兵书?不过英法内犯,文宗显皇帝西狩,忧国忧民,竟至于驾崩。那时如果不是王爷神武,力擒三凶,大局真不堪设想了。”盛宣怀略停了一下又说:“那时有血气的人,谁不想洗雪国耻,宣怀也就是在那时候,不自量力,看过一两部兵书。”盛宣怀真是三句不离醇亲王的“本行”,他接着又把电报的作用描绘得神乎其神。醇亲王也感觉飘飘然,后来干脆把督办电报业的事托付给盛宣怀。(www.xing528.com)

盛宣怀的称赞很成功很高明,有许多技巧值得借鉴。其一,想方设法摸清领导的喜好。醇王与盛宣怀以前没有接触,彼此了解甚少,但盛宣怀却掌握了主动权,他通过醇王周围的人把他的思想摸了一下,这才使他在谈话中游刃有余地赞美对方,并投其所好,好让对方感到彼此之间竟然有这么多共同点,无疑缩短了双方的心理距离。其二,赞扬领导引以为荣的事。大凡领导,一般都有过较丰富的经历,不乏辉煌的事迹,对这些事迹的赞扬或重提都无疑是对领导的敬佩和颂扬。盛宣怀赞扬了醇王力擒“三凶”的事,使得醇王很是得意,原来在“辛酉政变”时,醇王受密命在热河回銮途中,夜擒肃顺,到京以后,又主持逮捕了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才奠定了当时政治格局,当然是他引以为荣的事。其三,赞扬领导可能本身不是目的,最重要的是把自己成功地推荐给领导。细心的下属往往很关注有关领导的信息,这样的“信息通”碰到关于领导的信息时,都比较注意记住,决不轻易放过,有的领导自己就能“泄露”一些自己的情况,比如经历、家庭背景、生日、自己的人生观、喜好等;一些信息还要靠同事或周围人士来了解,有的人也不知从哪里就能掌握一些关于领导的很有价值的信息;再就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和阅历来判断领导的情况。只有做到这些,才能避免“巧妇无米”之苦,使我们的赞语句句都能落实在领导的心坎上,真正能够成为领导的知音、朋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