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画杨桃》课文启发:观察吊兰更合适

《画杨桃》课文启发:观察吊兰更合适

时间:2023-08-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单元中一篇课文是《画杨桃》,课文中说:“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根据这篇课文,笔者确定这一单元的习作内容把“向别人介绍自己”调整为“观察吊兰”,让学生观察描写一玻璃瓶中水养的吊兰,努力做到看到什么样,就说成什么样,写成什么样。这样的调整,比写“向别人介绍自己”更符合单元的主题,也更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教师有效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画杨桃》课文启发:观察吊兰更合适

存在的问题:习作内容与单元专题不统一。

第三单元中的导语是这样的:“你听说过要去南方却一直往北走的人吗?你知道怎样在一张纸上画出数不尽的骆驼吗?这一组课文,为我们讲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读了这些故事,我们一定会受到一些启发。”不难看出,这段导语点明的本组专题学习的主题: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通过课文《亡羊补牢》《惊弓之鸟》《画杨桃》等一些有趣的故事来说明道理。

而这一单元的习作内容是这样的:“这次习作,根据自己说的和同学的评价,写一写自己,向别人展示一个真实的你。写完以后再加个题目,如《我给自己画张像》《这就是我》《爱哭鼻子的女孩》。”

习作内容“介绍我自己的性格、爱好、优点、缺点”偏离了“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的专题的主题,这样的内容合在一起,不仅给人以牵强的感觉,更不利于三年级的学生学习写作。

策略:调整习作内容,模仿课文像其形。

孩子学话,始于模仿;学生习作,也是一种书面形式的学话,起始阶段适当进行模仿也是必要的。模仿一篇范文,有时比教师喋喋不休地讲十遍“应该怎么写”效果要好得多。因为“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鲁迅语)。作为榜样的范文,可为学生提供最直接、最形象的“写法指导——写什么,怎样写”。对他们来说,这样做比任何解释都来得清楚。正如皮亚杰所指出的:“这种模仿能产生表象,因而从任何外部动作中分离出来,有利于保持动作的内部轮廓,成为日后形成思维的准备。”

第三单元中一篇课文是《画杨桃》,课文中说:“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让学生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什么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根据这篇课文,笔者确定这一单元的习作内容把“向别人介绍自己”调整为“观察吊兰”,让学生观察描写一玻璃瓶中水养的吊兰,努力做到看到什么样,就说成什么样,写成什么样。(www.xing528.com)

案例:观察吊兰

我把一盆养在透明玻璃瓶里的吊兰放在讲台上,问:“你看到了什么?”有学生说:“讲台上有一盆吊兰。”大多数学生反应平淡,认为吊兰就是吊兰,没什么好说的。

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说话的兴趣,我要求每人说一句话,内容可以跟别人说过的相同,但表达的方式必须不同。只要学生站起来说了,哪怕只有一句,老师立刻就在作文本这次将要写的页面上加五分,作为本次习作的附加分,说得好的,分数酌情增加。就这一项要求,学生立刻兴味盎然地仔细观察起来,思考着该用怎样的语言来表达。有学生说:“吊兰的叶子绿绿的。”我立即在他的作文本上加五分;有学生说:“吊兰的叶子翠绿的。”虽然也是说吊兰的颜色,因为与第一位同学用到的词不同,也同样加五分。同时再次引导:你看到了什么,就说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的积极性十分高涨。

随着学生的发言,我一边走到学生身边在学生的作文本上加分,一边不失时机地评价点拨:“你观察到了吊兰生活环境。”“你观察到了吊兰的颜色。”“你观察到了吊兰叶子的形状。”“你观察到了吊兰的样子,还运用了比喻。别人一听就明白了。”并随机写下关键词:环境、颜色、形状……当学生说出:“吊兰的叶子向四面展开,像一座座弯弯的绿色的小桥,让春姑娘从它的身上轻轻地走过”时,同学们自发地鼓起掌来。我又随机评价道:“多么丰富的联想啊,你能从吊兰的叶子联想到春天,让我们感觉到这是一盆充满生机的吊兰。加10分!”后来,学生又从玻璃瓶、清水联想到了吊兰对生活的要求不高却还是生长得郁郁葱葱,体会到了吊兰的纯真的品质及顽强的生命力。

教师结合吊兰,根据板书从颜色、样子、生活环境等分步观察的方法小结:看到什么样的就写成什么样的。运用拟人、比喻等来表达思考方法,让写下来的话更生动。

这样的调整,比写“向别人介绍自己”更符合单元的主题,也更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教师有效指导,学生有效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