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淤泥密度值综合确定方法及技术

淤泥密度值综合确定方法及技术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国际航运协会编写的《进港航道设计导则》规定使用适航水深的港口每年应对适航淤泥重度值进行验证,以保证船舶航行安全。作为船体周边浮泥流态转换的指标,有效雷诺数Re取3 000或2 000,对适航密度的确定差别不大。图2-11船舶吃泥深度为0.5m时适航密度与航速的关系

淤泥密度值综合确定方法及技术

2.3.1 《规范》法确定的适航淤泥重度值

对于适航淤泥密度值的确定,《淤泥质海港适航水深应用技术规范》(JTJ/T 325-2006)、《海港总体设计规范》(JTS 165-2013)明确给出了方法,主要是通过淤泥流变试验和船模阻力试验这两种室内试验来确定,即建立屈服应力与淤泥密度的关系曲线、船模阻力与淤泥密度的关系曲线,进而以曲线中的拐点作为适航淤泥密度值。全面分析流变试验和船模阻力实验确定的结果,如某港口流变试验确定的适航淤泥重度值介于11.8~12.2kN/m3,船模阻力试验确定的适航淤泥重度值介于11.9~12.2kN/m3,参照国内外类似港口的标准值(见表1-3),从而保证船舶航行的安全考虑,适航淤泥重度取12.1kN/m3,转化为密度值为1 235kg/m3。另外,国际航运协会编写的《进港航道设计导则》规定使用适航水深的港口每年应对适航淤泥重度值进行验证,以保证船舶航行安全。

2.3.2 理论计算

金镠等人根据层流到紊流的转变条件,提出了新的确定方法,主要理论和方法摘录如下。

浮泥为非牛顿流体,只能在重力分量引起的切应力超过浮泥层抗剪强度时沿缓坡运移。荷兰Delft大学的Van Kessel等对缓坡上的浮泥重力流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指出缓坡上的浮泥流动可以有层流和紊流两种流态,前者为高浓度时的流态,可模态化为宾汉流体;后者为相对低浓度时的流态,此时有与上部水流的交换。层流到紊流的转变条件用有效雷诺数Re给出。有效雷诺数Re为:

式中:Rμ和Rτ分别取决于宾汉黏滞性和宾汉屈服应力的雷诺数,分别表示为:

式中:ρ为浮泥层平均密度;U为浮泥层运移速度;H为浮泥层厚度。Van Kessel提出层流-紊流转变的有效雷诺数Re=2 000~3 000。

船体的一部分在浮泥层中运动,船体边壁处的流体切应力必然超过浮泥的抗剪强度,从而带动船体周边的部分浮泥一起运移,这一物理过程与缓坡上的浮泥重力流相似。在不同的浮泥密度、浮泥层厚度以及航行速度等条件下,船体引起的浮泥运动可以是层流,也可以是紊流,在浮泥为高密度时,往往出现层流,且阻力系数较大;相反,浮泥密度较低时,可能为紊流,且阻力系数较低。因此,可以把与层流-紊流转换时的有效雷诺数相对应的浮泥密度定义为适航密度。

(1)在船行速度很低的情况下,船体周边浮泥的流态基本为层流,此时可以利用作为通航水深的浮泥层厚度很小。在船行速度超过1kn时,在低密度条件下为紊流状态,随着密度增大,浮泥流态从紊流向层流转变。(www.xing528.com)

(2)以连云港淤泥为例,在通常进出港船行速度4~8kn(即2~4m/s)情况下,适航密度在1 250~1 350kg/m3。从港口管理角度考虑,吃水较深的重载大船利用适航水深航行时,有时也会采用较小航速(2~4kn),因此,确定适航密度1 200~1 250kg/m3较为稳妥。换言之,航道和港池适航密度的取值可以有所不同,航道内船行速度较大,对浮泥作为适航水深的利用可以更充分一些。

(3)作为船体周边浮泥流态转换的指标,有效雷诺数Re取3 000或2 000,对适航密度的确定差别不大。

(4)对同样密度的浮泥,代表层流-紊流转换条件的有效雷诺数Re随着航行速度的增加而增大,也随着浮泥层厚度的增大而增大。

实际应用上为确保航行安全,取值要小一些。

根据式(2-16)至式(2-18)以及前面流变试验的结果计算得出在层流-紊流转换条件Re=3 000和2 000、浮泥层厚度为0.5m时,不同航行速度相对应的适航密度如图2-11所示。在进出港船行速度4~8kn(即2~4m/s)的情况下,适航重度可分别选取13.05~13.85kN/m3(Re=3 000)、13.30~14.02kN/m3(Re=2 000)。

2.3.3 两种方法对比

依据金镠等人的理论计算确定的适航淤泥重度值,其下限约为13.0kN/m3,远大于按《淤泥质海港适航水深应用技术规范》方法确定11.8~12.2kN/m3范围。

需要指出的是,该方法的物理意义明确,在理想状态下得出了船速大则对应的适航淤泥密度值也大的结论。但事实上,船速大、淤泥密度大则意味着所需动力也大,但每条船舶的动力条件都是固定的,则上述结论在现实中存在制约。

图2-11 船舶吃泥深度为0.5m时适航密度与航速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