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微生物和EPS特征在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微生物和EPS特征在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图6-7系统发育树拓扑图3.3.2微生物的状态培养过程中定期采集浮泥样品来检测EPS,同时通过DAPI荧光染色来观察每个样品中的微生物状态。经过11天的培养,泥沙样品中的生物量显著增加。图6-8第一批浮泥中的细菌和絮体状态,左图为第一天,右图为第11天图6-9培养过程中EPS含量变化3.3.3EPS的主要成分在不同培养时间第二批浮泥中的EPS主要成分见表6-2。pH值的这种下降趋势说明在微生物生长产期间产生了一些酸性物质。

微生物和EPS特征在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3.3.1 筛选出的细菌

将培养后的菌株离心收集菌体进行16SrDNA测序。测序结果再经NCBI比对后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结果如图6-7。

本次筛选得到的菌株通过基因测序鉴定为伯克属越南株(Burkholderia vietnamiensis),为伯克氏属(Burkholderia),是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的一种。伯克氏菌(Burkholderia),又译伯克霍尔德菌,包括Burkholderia vietnamiensis、Burkholderia cepacia、Burkholderia mallei 等几个种,存在于土壤、潮湿环境、泥水中,属于革兰氏阴性、好氧性棒状的细菌,在细菌完全培养基上菌落呈圆形、乳白色,菌落较湿润。

图6-7 系统发育树拓扑图

3.3.2 微生物的状态

培养过程中定期采集浮泥样品来检测EPS,同时通过DAPI荧光染色来观察每个样品中的微生物状态。利用显微镜观察的微生物分布,如图6-8所示对比了第一批浮泥在不同培养时段对应的微生物状态。经过11天的培养,泥沙样品中的生物量显著增加。如图6-9所示,EPS含量逐渐增加,例如第二批浮泥在第3天、6天、9天和12天,EPS平均含量从最初的1.33g/L分别增加到 2.41g/L、3.46g/L、4.75g/L和5.64g/L。絮体的数量也相应增加。

图6-8 第一批浮泥中的细菌和絮体状态,左图为第一天,右图为第11天

图6-9 培养过程中EPS含量变化

3.3.3 EPS的主要成分(www.xing528.com)

在不同培养时间第二批浮泥中的EPS主要成分见表6-2。EPS中的多糖为8%~18%,而蛋白仅为少量(<1%),因此新分离出的B.vietnamiensis分泌的EPS以多糖为主要组成成分。

表6-2 EPS中的多糖与蛋白含量

3.3.4 pH值

4个容器中的浮泥的pH 平均值均逐渐降低,见图6-10。第一批浮泥在第1天对应的pH值约为6.7,而在第11天约为5.1。pH值的这种下降趋势说明在微生物生长产期间产生了一些酸性物质。

3.3.5 残糖

残糖是指微生物生长过程没有被破坏掉的糖的数量。在此,残糖代表剩余的葡萄糖含量。低残糖量表示消耗葡萄糖量较高、微生物浓度较高。如图6-10所示,残糖含量在培养期间每天都会降低很多,说明泥沙中有大量微生物。这种结果和图6-8的现象相一致。

图6-10 培养过程中pH值和残糖值的变化

3.3.6 多糖/蛋白

根据文献研究成果,蛋白主要由利于絮凝的疏水性的氨基酸组成,而多糖中则因其中的亲水基团而具有亲水性。因此,EPS中的亲水性多糖与疏水性蛋白的比例决定了泥浆的絮凝和沉降能力。在本研究中,EPS的主要成分为多糖(多糖/蛋白比例接近10),如此高比例的多糖/蛋白有助于延缓泥沙密实。这也为应用在适航水深时选择合适的细菌提供了潜在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