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导致海难的原因分析及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研究

导致海难的原因分析及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研究

时间:2023-08-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综合以上所引的几种文献来看,使船是因在羊屿附近海域遭遇飓风并触礁,才导致了海难的发生。[48]除使船承载货物太多之外,还有一个导致海难的原因,即《海语》中所说的“火长昧于经路”。明代民间对外贸易常受限制,政府使团不但拥有贸易渠道,还有招商贾、募水手的权力,难免受到多方影响,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才导致了海难事故的发生。

导致海难的原因分析及郑和下西洋航海技术研究

综合以上所引的几种文献来看,使船是因在羊屿附近海域遭遇飓风并触礁,才导致了海难的发生。实际上,前往满剌加的使船在海上遇险,已经不是第一次,在此之前奉命出使满剌加的陈嘉猷也遇到了海上风险,但只是使船损坏,人幸免于难,回国整顿后再度出发,才顺利完成了出使满剌加的任务:

(陈嘉猷)使满剌加国封王,航海值风,舟坏,得不死,归治舟,再往。竣事还,升通政司左参议,寻升右通政。[41]

飓风是导致航海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海语》在记载海船遭风并触撞铁板沙的同时,也提到使船上“军民之在行者千人,物货太重,而火长又昧于经路”[42],认为这是导致海船失事的主要原因。谢肇淛在《五杂俎》中也提到了这次事件,并将其与出使琉球的风险做了对比:

往琉球海道之险,倍于占城,然琉球从来无失事者,占城则成化二十一年,给事中林荣、行人黄乾亨,皆往而不返,千余人,得还者,麦福等二十四人耳。盖亦物货太多,而不能择人故也。[43]

从文本内容来看,这段文字很可能是转述《海语》中的记载,因此也将海难时间误定为成化二十一年,并且只提到了占城而没有提及出使满剌加。但因谢肇淛从其叔祖谢杰出使琉球的经历中了解到许多海上情形,其看法也有可参考之处。关于船上“物货太重”一事当属实情,因为顾清在给遇难的副使黄乾亨所作的传记中,提到了这次使船承载过重的原因:

满剌在岭海西南万里外。故事,使臣得招商贾、募习海事者。以行有分堵,常例银度千两,先生却不受。或以为正副不宜异同,乃留其半于官,俾修灵女祠。布政使彭公凤仪谓修祠守臣事,不当烦使臣,乃密遣以为其母夫人寿,先生迄不知也。癸卯正月发舟,六日至羊屿,飓风作,舟薄于石,坏,与众溺焉。初,先生以风未作时暂还省母,黩利者竞丛货于舟,至是力弗任,故坏。[44]

由上文可知这次船上超重,是因副使黄乾亨在回乡探母期间,有人希望通过海外贸易获利,因此向船上装载了过多货物。但从顾清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并不认为这些问题要全部归责于黄乾亨,并在记述其他事件时,对黄乾亨的人品予以肯定。黄氏家族是莆田著名的解元世家,黄乾亨于成化十年(1474年)中乡试第一,时年22岁,次年中进士[45]。其出使前探母应当确有其事,因为他的叔父,以编著《八闽通志》而闻名的学者黄仲昭也提到他“便道还莆,以省慈亲”[46],并在离家时带其堂弟,即黄仲昭长子黄乾刚一同出使。

从谢肇淛在《五杂俎》中的记载来看,当时明朝使船上装载货物以图海外贸易,应是一种普遍现象,例如他记载万历年间夏子阳出使琉球时,随行者携带货物高价出售,以致给当地带来困扰的情形:

至丙午夏,给事子阳往……琉球小而贫,虽受中国册封为荣,然使者一至其国,诛求供亿,为之一空,甚至后妃簪珥皆以充数。盖从行者携货物往而高责其售直也。然向者皆严行禁约,少知敛戢,至丙午,称狼籍矣。闻其国将请封,必储蓄十余年而后敢请。堂堂天朝,何忍以四夷为壑,而饱驵狯之欲哉?可为长太息者,此也![47](www.xing528.com)

在本书第四章第一节中,夏子阳曾根据亲身经历叙述了他在返航路上先后遇到风暴折舵和港口触礁,最后仅以身免的事例。而《五杂俎》则为这次事件提供了另一种视角的记载,在谢肇淛的描述中,夏子阳等人向神灵祈祷时向海中投放了所有宝物,似乎是暗指对之前聚敛的报应:

风涛大作,舵裂桅折,自分必死矣。尽舟中所得宝物,投水中,仅得免。有金香炉百余,两宫中祀天之用,亦为中国取去,至是尽入水府矣。[48]

除使船承载货物太多之外,还有一个导致海难的原因,即《海语》中所说的“火长昧于经路”。在本书所举明朝出使琉球过程中遇到的多次海上风险事例中,可以看到富有经验的海船技术人员对险情的判断和处置情况。早在宋代《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就已经提到海船的平安主要依靠领航者的能力:

每舟篙师水手可六十人,惟恃首领熟识海道,善料天时人事,而得众情。故若一有仓卒之虞,首尾相应如一人,则能济矣。[49]

领航人员不熟悉海路,无疑增加了事故发生的风险。按照顾清的记载,使臣有“募习海事者”的权力,但看来并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这种缺乏熟练海员的情况也出现在前往琉球的使团中,据称是因官方出资太少所致。如夏子阳记载:

船中最要,莫如伙长、舵工、阿班等役。往例取之海澄县,而应募者率非惯熟精炼之人,则以募资微而人不乐应。[50]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选择技术人员的方式很有问题,如前往琉球的使团中需要“天文生一名,往时取之南京,近闻彼实不谙海上风候,不若总就闽中择之可也”[51]。这位天文生之所以不了解海上风候,很可能与其自身业务能力并无太大关系,而是因为从南京调任,并不了解福建海域的情况。这些问题很可能在明朝的对外交流中长期存在,成化年间这次海难,可能也是出于同类原因。

结合这些事实和评论来看,使团在海上遇到的许多风险,其实都是管理中的问题,而不是技术原因所致。物货太重是因随行人员急于进行海外贸易,技术人员不足是由于薪酬太低,而难以寻觅到熟悉海路者。明代民间对外贸易常受限制,政府使团不但拥有贸易渠道,还有招商贾、募水手的权力,难免受到多方影响,各种因素叠加在一起,才导致了海难事故的发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