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十二五成果汇总

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十二五成果汇总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不同阶段岩浆源区差异显著,因而各阶段的成矿特征也有显著差别。依据岩浆作用及其产物的差异性,可划分出3个对应于早白垩世早期相应成矿动力学背景下的成矿亚系列。)铜铅锌矿床,形成于第三阶段岩浆作用早期,成岩成矿时代为126~122Ma,以银水寺和汞洞冲为代表。这一认识对北淮阳地区乃至桐柏-大别成矿带的今后工作部署具有方向性意义。

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十二五成果汇总

1.大别造山带白垩纪成矿动力学背景为岩石圈伸展体制

本文将安徽大别山地区燕山期岩浆活动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43Ma开始出现的高钾钙碱性岩浆活动,标志着大别造山带由挤压进入到伸展阶段,伸展初期地壳厚度大于50km。这一阶段大约持续到131Ma,主要由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花岗岩组成复式岩体,多以岩基形式出露,由加厚的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而成。第二阶段131~126Ma以双峰式岩浆作用为特征,包含中—酸性碱性岩浆岩系列和钾玄岩系列,标志着大别造山带根部发生垮塌。北淮阳地区以晓天盆地为代表,形成碱玄岩、橄榄玄武岩、粗面岩、白榴石响岩等碱性双峰式火山-次火山作用,北大别以椒子岩体为代表,形成超基性—基性—中基性侵入体以及同期的具A型花岗岩特征的细粒二长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小岩株。第三阶段126~110Ma以贫水、高温、富钾的中酸性A型侵入岩的广泛出现为特征,标志着大别造山带进入到垮塌期后的岩石圈重塑阶段。大别山腹地表现为花岗岩、钾长花岗岩、石英正长岩组合,为高钾钙碱性岩浆岩系列,时代介于126~120Ma之间,源区主要为古老地壳和少量新元古代火山物质。在北淮阳地区,岩石组合包括正长岩、石英正长岩,为碱性岩浆岩系列,时间跨度为126~110Ma,持续时间较大别地区更为漫长,源区除古老地壳组分外,还含有较多的下古生界及南华系等浅部地壳物质。

图1 安徽大别成矿带地质略图

构造单元:Ⅰ华北陆块;Ⅱ秦岭-大别造山带:Ⅱ-1北淮阳构造带、Ⅱ-2大别构造带(Ⅱ-21大别-阚集印支构造亚带、Ⅱ-22宿松-肥东印支构造亚带、Ⅱ-23张八岭印支构造亚带);Ⅲ扬子陆块;
断裂带:F1.合肥-确山;F2.信阳-金寨(龟-梅);F3.桐柏-桐城(青山-晓天);F4.缺月岭-山龙;F5.郯城-庐江;F6.商城-麻城

大别造山带岩石圈的垮塌与重置,尤其是富含成矿物质的下古生界和南华系上部地壳的强烈熔融,导致成矿物质的彻底活化,在岩浆及热液驱使下重新转移、定位,形成了岩浆气液型矿床。由于不同阶段岩浆源区差异显著,因而各阶段的成矿特征也有显著差别。(www.xing528.com)

2.北淮阳构造带主成矿期与白垩纪岩石圈调整阶段碱性岩浆作用密切相关

桐柏—大别地区已发现的金、银、铜、铅、锌矿床除极个别有可能形成于新元古代—早古生代裂解背景外,其他均形成于白垩纪伸展-垮塌体制,成矿地质作用为该背景下的岩浆分异作用和岩浆期后热液作用。依据岩浆作用及其产物的差异性,可划分出3个对应于早白垩世早期相应成矿动力学背景下的成矿亚系列。其中,早期伸展阶段形成的与高钾钙碱性岩浆作用有关的矿床主要分布于研究区以西的秦岭地区;拆沉阶段的成矿作用形成两个成矿亚系列,从目前的勘查成果看主要分布在桐柏地区,安徽大别地区虽然也很普遍,但强度有限;拆沉期后岩石圈调整阶段形成的成矿亚系列与碱性岩浆作用有关,主要分布在北淮阳东段的安徽地区。

岩石圈重塑阶段形成的成矿亚系列包含两类,一是产于断隆内部的斑岩型钼矿-热液脉型铅锌矿,形成于第三阶段岩浆作用晚期,成岩成矿时代为116~112Ma,以沙坪沟钼矿及其周边的脉状铅锌矿为代表;二是产于隆凹结合部的隐爆角砾岩型铜铅锌-矽卡岩型铜铅锌-细脉型(斑岩型?)铜铅锌矿床,形成于第三阶段岩浆作用早期,成岩成矿时代为126~122Ma,以银水寺和汞洞冲为代表。由此表明,包含银水寺、汞洞冲在内的沙坪沟矿集区不同于胶东金矿的单矿种集区,类似于铜陵地区,属多矿种并存(钼、铜、铅、锌、金)的多矿种矿集区。这一认识对北淮阳地区乃至桐柏-大别成矿带的今后工作部署具有方向性意义。

该阶段中酸性碱性系列的岩浆作用在北淮阳地区极为发育,包括西部沙坪沟—银水寺一带、中部的鲜花岭—晓天一带、东部的河棚一带,目前已在上述区域发现金铜多金属矿点100余处,其中中型规模的多金属矿床2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