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成果与进展

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成果与进展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靶区内大面积出露晋宁期中酸性变质变形侵入体。

武当-桐柏-大别成矿带地质矿产调查成果与进展

本次工作以金矿为主攻矿种,兼顾其他多金属矿种,各项查证工作也主要围绕着金矿开展。因此,结合宿松地区实际情况本次工作提供找矿靶区3处,其中包括2处金矿找矿靶区和1处轻稀土矿找矿靶区。金矿找矿靶区包括酸枣岭金矿找矿靶区(Ⅴ1-Au-1B)和胡家岭金矿找矿靶区(Ⅴ1-Au-5B),轻稀土找矿靶区为廖河-罗汉尖轻稀土矿找矿靶区(Ⅴ1-La-1B)。

1.酸枣岭金矿找矿靶区(Ⅴ1-Au-1B)

该找矿靶区位于太湖县刘畈乡东侧酸枣岭一带(图1),分布于阳坪村-酸枣岭金矿找矿远景区内,呈椭圆状北东向展布,靶区面积为8.13km2

图1 酸枣岭金矿找矿靶区地质

1.芜湖组;2.桥岭岩组;3.桥岭片麻状二长花岗岩;4.刘畈片麻状二长花岗岩;5.花岗斑岩脉;6.煌斑岩脉;7.榴闪岩;8.斜长角闪岩;9.金矿化点;10.靶区位置

靶区内以大面积出露晋宁期中酸性变质变形侵入体为特征,属大别山岩群太湖超高压变质岩片。经晚期一系列的变质变形作用后,区内以出露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白云斜长片麻岩、白云石英片岩等为特征。其中白云石英片岩为强韧性变形而形成的构造片岩,在区域上呈狭长的似层状、透镜状或交织网状分布,呈近东西向、北西西向展布,可视为强应变带(剪切带),为太湖-方咀韧性剪切带的一部分,对元素活化、迁移和富集影响较大,为重要的区域性导矿构造。斜长角闪岩、榴闪岩在区内多呈脉状、团块状、布丁状分布,呈北西西向展布,构造变形较强,与中酸性变质变形侵入体呈构造接触关系,为晋宁期产物。靶区内印支—燕山期构造活动表现强烈,断裂构造发育,以北东向断裂构造为主要特征,发育硅化断层带,带中强劈理化现象明显。断裂构造的发育为中生代岩浆及含矿热液上侵提供了通道和热动力。石英脉、花岗斑岩脉、石英斑岩脉等脉岩顺断层贯入,其侵入界线附近黄铁矿矿化、褐铁矿矿化、绢云母化等蚀变较为明显,除此之外靶区内金矿化蚀变带也严格受北东向断裂控制,呈北东向带状展布,在蚀变带中北西向次级裂隙中雁列状、网状石英脉含金量较好,为主要的赋矿部位。因此,北东向断裂构造为靶区内重要的导矿、容矿构造。

靶区内地球化学异常较好,综合异常HS02分布在靶区内,异常中Au元素异常强度较高,浓集中心较为突出,伴有Bi、Hg等元素异常,Au、Bi元素呈三级浓度分带,Hg元素异常呈一级浓度分带,套合情况较好。Au元素异常点个数有6个,异常峰值26.57×10-9,异常均值12.395×10-9,异常面积2.56km2;Bi异常点个数有2个,异常峰值3.84×10-6,异常均值达2.19×10-6,异常面积1.57km2;Hg异常点个数1个,异常峰值101.9×10-6。此外,W、Mo、Ag、Zn、Pb、Cu等元素含量亦较高,显示了该区为以金矿化为主的多金属矿化。矿化蚀变带受北东向断裂硅化破碎带控制,硅化、褐铁矿矿化、黄铁矿矿化等矿化蚀变与金矿化关系密切,沿破碎带及次级裂隙中充填的石英脉含金量较高,为重要的容矿部位,表现出区内矿致异常特征。

通过运用综合地质信息理论对靶区内进行了资源量估算,获得金资源量潜力1171.54kg,说明该区内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2.胡家岭金矿找矿靶区(Ⅴ1-Au-5B)

该找矿靶区位于宿松县趾凤乡肉铺村北部胡家岭一带(图2),位于胡家岭-南冲畈金矿找矿远景区内,呈北东向椭圆状展布,靶区面积为16.47km2

靶区内大面积出露晋宁期中酸性变质变形侵入体。经晚期一系列的变质变形作用后,区内以出露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白云斜长片麻岩、白云石英片岩等岩性为特征,其中白云石英片岩为强韧性变形而形成的构造片岩,在区域上具有明显的分支、复合现象,呈近东西向、北西西向交织网状、似层状展布,为韧性剪切带强变形域中的构造片岩。韧性剪切带中弱应变域呈透镜状展布于强应变带之间,岩性主要为片麻状二长花岗岩、白云斜长片麻岩等弱变形岩石,其中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内含金量较高。近东西向、北西西向展布的韧性剪切带为太湖-方咀韧性剪切带的分支部分,对区域内元素的活化、迁移与富集提供热动力,是靶区内重要的导矿构造。除此之外,晚期脆性—脆韧性断裂也较为发育,北东向断裂构造极为发育,硅化断层带中矿化蚀变较为明显,断裂带的发育为中生代岩浆及含矿热液上侵提供了通道和热动力,石英脉、花岗斑岩脉、石英斑岩脉等脉岩顺断层贯入,呈近北东向展布,在侵入界面附近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绢云母化等矿化蚀变较为明显,这些侵入界面对Au元素的迁移、富集以及储存提供了有利通道与空间。(www.xing528.com)

综合异常HS13分布在靶区内,呈倒葫芦状北东向展布,异常面积为9.68km2。其中以Au元素异常较为突出,异常浓集中心突出,分带明显,异常面积大,伴有Hg、Pb、Bi、Cu、Zn、Ag等元素组合异常;Hg、Pb元素呈三级浓度分带,异常强度较高,浓集中心突出;Bi、Cu元素呈二级浓度分带;Zn、Ag元素呈一级浓度分带;异常范围内中低温各元素异常重叠、套合情况好。其中Au异常点个数为12个,异常峰值为13.76×10-9,异常均值为4.54×10-9,经概略检查发现为矿质异常,受北东向断裂控制,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通过运用综合地质信息理论对靶区进行了资源量估算,获得金资源量潜力为2521.67kg,说明该区内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3.廖河-罗汉尖轻稀土矿找矿靶区(Ⅴ1-La-1B)

该找矿靶区位于宿松县柳坪乡西侧罗汉尖一带(图3),西南部与湖北省交界,分布于柳坪-廖河轻稀土、金、磷、锰矿找矿远景区内,严格受古元古代太阳垴片麻状二长花岗岩体风化壳分布控制,工作区内呈北北西向展布,靶区在工作区内面积约26km2

靶区内大面积出露古元古代太阳垴岩体,主体岩性为灰白色—浅肉红色片麻状二长花岗岩。岩体表面风化较强烈,风化壳厚度较大,一般可达5~12m。风化壳具有较好的层状构造,从上至下分别为:表土层(A层)、全风化层(B层)、半风化层(C层)、微风化层(D层)、基岩(E层)。其中,A层上部为腐殖土层,厚度一般为0.2~1m,呈灰褐色、棕褐色、主要由黏土矿物和石英及少量长石组成,含植物根系有机物,黏土矿物含量达50%~60%;下部为亚黏土层,厚度一般为0.3~1m,砖红色至黄褐色,黏土含量达40%~50%。全风化壳(B层)中原岩矿物已基本解离,主要由石英、高岭石、埃洛石、云母及水云母等矿物组成。稀土元素呈离子相吸附在黏土类矿物晶粒的表面及晶层间。半风化壳(C层)厚度一般为4~8m,黏土矿物进一步减少,疏松程度降低,与其上的全风化壳层呈渐变过渡关系,无明显界限。微风化壳(D层)为基岩上部裂隙发育带,黏土矿物沿裂隙分布,含量较低。

图2 胡家岭金矿找矿靶区图

1.芜湖组;2.枫香驿片麻状花岗岩;3.熄火村片麻状花岗岩;4.花岗斑岩脉;5.碎裂岩;6.闪长岩脉;7.煌斑岩脉;8.斜长角闪岩;9.韧性剪切带;10.金矿化点;11.靶区位置

图3 廖河-罗汉尖轻稀土矿找矿靶区地质图

1.蒲河岩组;2.柳坪岩组;3.大新屋岩组二段;4.大新星岩组一段;5.其子岭二长花岗岩;6.虎踏石片麻状二长花岗岩;7.枫香驿片麻状花岗岩;8.太阳垴片麻状二长花岗岩;9.石英岩;10.石墨片岩;11.闪长玢岩;12.煌斑岩;13.双峰式火山岩;14.斜长角闪岩;15.蛇纹岩;16.白云石英片岩;17.韧性剪切带;18.轻稀土矿化点;19.靶区位置

本次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结果数据显示,La元素异常较高,异常面积较大,异常展布形态与古元古代太阳垴岩体分布基本一致,表现出两者具有高度的相关性。La元素有6个异常浓集中心,均具三级浓度分带。La元素异常点较多,仅大于100×10-6的异常点就有10个。针对La元素异常进行过系统的异常查证工作,并对新发现的矿化线索布置探槽进行工程揭露,发现轻稀土矿化体可视厚度为6~8m,分布在矿化体中的刻槽样品测试结果较为良好,含量介于479×10-6~1951×10-6之间,均达到或超过边界品位,为矿致异常,具有较好的轻稀土矿找矿前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