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科学与哲学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医科学与哲学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医,顾名思义,就是中国的医学,相对于西方医学而言。西医传入中国之前,并无“中医”之称。因其是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专著,便称《黄帝内经》为“岐黄之术”。自然,“岐黄”也就成了中医的别名。在日本,中医有“汉方医学”的别称。中医把脉中医对生命的解释主要有整体观、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整体观就是“天人合一”与“形神合一”。精气学说认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

中医科学与哲学融合: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中医,顾名思义,就是中国的医学,相对于西方医学而言。西医传入中国之前,并无“中医”之称。

中医有很多别称。第一个是岐黄,这个名字来源于《黄帝内经》。因其是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的专著,便称《黄帝内经》为“岐黄之术”。自然,“岐黄”也就成了中医的别名。此外还有叫“青囊”“杏林”“悬壶”“橘井”等的,每一个别称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西医传入中国后,中医又被称为“汉医”“国医”。在日本,中医有“汉方医学”的别称。

中医把脉(图片来源:摄图网)

中医对生命的解释主要有整体观、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

整体观就是“天人合一”与“形神合一”。“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是一整体,自然界的变化必然引起人体相应的变化,人与自然必须遵循同一运行规律,否则就会自取灭亡。“形神合一”即指人体自身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孔窍及皮肉筋骨等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脏腑功能失常可以反映于体表,组织器官的病变也可以影响脏腑。(www.xing528.com)

精气学说认为,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天地合气,命之曰人”(《黄帝内经》),人为天地之精气所化生。人体的构成也是以“气”为物质基础,“气聚则形成,气散则形亡”(《医门法律》)。气分为“天气”和“地气”,“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天食人以五气”即臊、焦、香、腥、腐,五气也。臊气入肝,焦气入心,香气入脾,腥气入肺,腐气入肾,五气分入不同的脏腑以供养人体。“地食人以五味”,即酸、甘、苦、辛、咸,五味也。其中酸入肝,甘入脾,苦入心,辛入肺,咸入肾。人每天都要吃饭,其实也是为了供养五脏。“天气” 与“地气”相合,共同维持着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

阴阳学说认为,人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依存,时刻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呈现为病理状态。中医认为治疗疾病就是要纠正阴阳失衡,切忌孤立静止地看待问题,要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所以学中医必须懂阴阳。

中医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这五个属性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它们存在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侮、相乘、母子相及等交互作用。中医不研究微观的病毒细菌如何作用于人体,而是研究人体整体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中药、按摩、针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调节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以此保持身体健康。

中医的原理和精神用两个字概括就是“中和”。“有病不治,常得中医”,道出了中医理论的精髓:身体的阴阳保持中和、平衡,人才不会生病。如果阴阳失衡,疾病就来了。所以,“持中守一而医百病”,身体没有阳燥,没有阴虚,一直保持中和,就会百病不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