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GR15弗立姆斯七桥设计方案及其文化背景

GR15弗立姆斯七桥设计方案及其文化背景

时间:2023-08-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在最终的设计里,康策特采用了轻薄的石板结构,并施加巨大的预应力以保证桥体始终受压。GR15注1:在原始设计中,康策特采用石板方案。GR15注2:这种审美取向相当程度上应当归因于早年在卒姆托事务所的工作经历。

GR15弗立姆斯七桥设计方案及其文化背景

工程师:约格·康策特(Jürg Conzett)

徒步起点:Via Stenna,7017 Flims

年代:2013

未见过大山大河的人难以理解山水的伟大。千条细水通过冰川融化,在草甸中汇聚,集合成湖,然后再以惊人的力度切割最坚硬的岩石,破石而出成为小溪。溪流冲刷形成最险要的深谷,可能要下降上千米才最终变成缓缓的小河,不知道再要多久,才入河,入江,入海。

GR15图1 超薄拱桥

弗鲁姆河正是这样一条发源于冰川的溪流,人们要溯溪而上,翻过山头,才能到达神圣的圣马丁孔(St.Martins Loch),看到一年两次穿山而过的圣光照射在教堂的金顶之上。这样的朝圣之路需要一系列桥梁,2010年建成的弗立姆斯七桥让这段路最终得以向徒步者开放。

GR15图2 支撑点明显低于路面的木梁桥

GR15图3 行走与跨越合一的窄石桥

GR15图4 若有若无的板桥(www.xing528.com)

GR15图5 溪水之上的窄桥

GR15图6 预应力石拱桥细部

在山下的缓流处,康策特用最简单的实心梁木桥跨过湿滑的石坡,连接土质的河岸;在地形复杂的河谷,康策特用简单的支撑撑起轻薄的桥面;在深邃无法跨越的深谷,康策特用拱桥一次性跨过所有险阻;在水声隆隆的地方,康策特设计了下行的台阶,再跨过溪流,着实亲近了自然;而在如同地面裂缝的窄沟前,康策特用一块大石板(注1)覆盖了裂缝。工程师需要对地形地质有深刻理解,才能选择出如此精准的造桥点,设计如此多样的行走方式,并最终物化成诗意的结构。

这一系列步行桥中的亮点是超薄石拱桥。康策特的草图中,他似乎希望重现瑞士山中众多“魔鬼桥”的形式。但在最终的设计里,康策特采用了轻薄的石板结构,并施加巨大的预应力以保证桥体始终受压。轻薄和精致的细部延续了康策特一贯的极简主义美学(注2),并且相当程度上可以视为其成名作维尔马拉悬索桥(GR34)的反转版本。

徒步提醒:此段山路需要整整一天时间,如果前往山顶的圣马丁孔则很难在同一天完成。需要精确计划时间。

GR15注1:在原始设计中,康策特采用石板方案。但后来出于耐久性原因,最终改为混凝土板。

GR15注2:这种审美取向相当程度上应当归因于早年在卒姆托事务所的工作经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