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场地解读组织

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场地解读组织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而言,建筑面积远小于场地面积时要牢牢抓住场地的特征点或者放在有轴线或对位关系的位置;建筑面积和占地面积较为宽松时可以优先考虑中庭或院落式的方式,如威海的茶室设计;建筑面积紧张的要密切结合地形,适当开挖,和地形紧密结合。例如在威海茶室的设计中,整个场地虽然较大,建筑密度也较低,但是,建筑的选址位置和布局方式其实是相对固定的。

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场地解读组织

在完成了一系列的场地分析后,选定了建筑基址,并大体明确建筑和场地关系后,不宜立刻进入建筑设计环节,而是应首先进行场地内的规划组织,完成后才进入建筑设计的泡泡图环节。在这一阶段,场地规划组织方案是有很强弹性的,可以随时和后期的建筑设计互动。一般来说,这一阶段包括如下的内容:场地用地指标计算分析、建筑定位交通组织和明确场地限定条件。

3.2.5.1 结合场地用地指标计算的建筑尺度分析

在进行园林建筑设计前,需要先根据其功能和服务对象及其他相关要求,大概估出建筑的建筑面积和占地面积及层数。某些小品级的如亭、榭等不需要这一过程。但具有明确功能的如小商店、厕所、服务点、茶室等最好先做这一步。这样才能在建筑设计前做到心中有数。

建筑用地指标计算完成后,应将建筑面积和建筑的占地面积与立体尺度对应起来,即确定建筑层数和基底面积。一方面应注意建筑的内部功能、柱网的要求:以功能而言,茶室、商店要求的开间、进深小,纪念馆要求空间大;另一方面应把握造型对建筑尺度的限制。现代造型如平屋顶的各方向尺寸较为灵活,中国传统的古建造型平面和立面比例则相对固定。风景区内往往有建筑高度限制,这些都会影响到建筑高度进而控制基底面积。

在明确了建筑体积的基本参数后,就可以基本确定建筑的布局形式。一般而言,建筑面积远小于场地面积时要牢牢抓住场地的特征点或者放在有轴线或对位关系的位置;建筑面积和占地面积较为宽松时可以优先考虑中庭或院落式的方式,如威海的茶室设计;建筑面积紧张的要密切结合地形,适当开挖,和地形紧密结合。

3.2.5.2 建筑定位

明确了基地的大小和建筑的占地面积后,应该明确建筑在场地内的位置,便于后期建筑设计时设置广场或者绿化,很多园林建筑的场地看似面积很大,但实际分析下来,其位置变化相当有限。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大约有三种类型:其一是地形或其他条件限制,即基地面积很大,但有的位置有不能移动、砍伐的树木,有的位置为斗坎,场地被分割为若干小块,每块的面积非常有限;其二是建筑有明确的朝向或对位要求,例如观湖厅必须开间面向某一方向,又或者为了能够和场地内已有的园林建筑配合,必须成平行或垂直关系;其三就是建筑本身有一定的服务功能,必须设前后场,如小戏台的前场,咨询、服务建筑前的集散场地,商店的后场,厕所宜隐蔽等。如图3.2.35所示。

(www.xing528.com)

图3.2.35 建筑定位设计示意图

这些要素往往数个综合出现。例如在威海茶室的设计中,整个场地虽然较大,建筑密度也较低,但是,建筑的选址位置和布局方式其实是相对固定的。由于其身处公园这一环境中,使其布局优先考虑小体量组合的庭院式。整个基地左高右低,呈台地状,建筑基址应优先选在较为平坦的台地位置,其方向应如前述的顺应坡轴线的走势。景观水面位于基地右侧,也进一步明确了建筑场地的大小和建筑的朝向。在初步估算出茶室的合理面积指标后,会发现其面积无法容纳在单栋传统形式的建筑内,否则屋顶就会高出路面。这么一分析,则其平面的形态可说是基本确定了。整个场地的周边有若干处有特色的景观,绘出对景线后,建筑单体的位置也基本固定了。见图3.2.36。

图3.2.36 设计演化示意图

3.2.5.3 交通组织

在图纸上大概确定建筑的位置和大小后,要先用道路将预备的出入口和场地外道路连接起来,这是非常基本但很容易忽略的一步。之所以要在场地设计阶段就设好出入口,是因为建筑的主要出入口所针对的是建筑和外部环境的关系,在场地设计阶段条件较为简单,容易作出结论。一旦进入建筑内部空间的组织设计,则可能因为很多要素共同出现反而导致出入口不合理。例如威海茶室设计中,外侧道路和建筑场地平行,显然场地入口应设在靠公园景区道路一侧,但是到底设在什么位置才好呢?如果单从建筑内部空间关系分析,则几乎每个位置都可能。但是从整个场地关系看,从中间庭院进入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一来可以减少出入人流对建筑内部服务功能的影响,另一方面,庭院内直接毗邻山石和水体,有景可赏,使游人立刻萌生好感。

3.2.5.4 明确场地限定条件

在上述工作完成后,建筑设计前期的场地工作就结束了,但是最好绘制一张综合了各种信息如视线、建筑对位关系、主要高差、场地内必须保留的地物等信息的总图,以便后续建筑设计时随时查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