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辽澶渊之盟:宋真宗北上,达成和约

宋辽澶渊之盟:宋真宗北上,达成和约

时间:2023-08-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迫于压力,宋真宗同意北上。随后寇准又敦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鼓舞宋军士气。十二月,双方达成和议,宋、辽双方互派使者,议定的和约条款规定,宋辽为兄弟之国,宋真宗为兄,辽圣宗为弟;两国以白河为界;宋朝廷每年输送给辽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历史上把这次议和称为“澶渊之盟”。

宋辽澶渊之盟:宋真宗北上,达成和约

北宋景德元年,辽军以收复瓦桥关南十县为名,发兵南下,接连打了好几个胜仗,十一月便打到了黄河边的重镇澶(chán)州城北,直逼宋朝都城东京。看到辽军攻势如此强劲,真宗一时慌了神,朝野上下也是人心惶惶。于是宋真宗连忙召集文武百官一起商量对策。

大臣王钦若主张迁都到升州;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宰相寇准则力请宋真宗御驾亲征,一路北上,不要临阵脱逃。迫于压力,宋真宗同意北上。此时寇准便调兵遣将,倚重于在抗辽战役中屡建奇功的杨延昭等人。随后寇准又敦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鼓舞宋军士气。

由于澶州城横跨黄河两岸,宋真宗到达南城以后,由于此时的契丹兵力强盛,许多人又开始害怕起来,上奏宋真宗不如停下来观望形势,千万不要渡河。而寇准此时又提出了反面意见:“陛下不渡河,宋朝人心就会跟着涣散,敌军气焰就会强盛,倘若压不下去他们的气焰,又如何有取胜的把握呢?”说罢,寇准便走出军帐,出行营的时候,遇见了高琼,便对他说:“朝廷对太尉恩重如山,如今国家有难,怎能不思回报?”高琼听后坚定地说:“我愿以死报国。”于是寇准马上带着高琼返回去见真宗,大声说:“倘若陛下觉得我所说的都不属实,就问问高琼吧!”高琼马上接着说道:“陛下,寇准说得很对,一切都是事实,您一定要相信啊!”寇准见真宗将信将疑,便趁热打铁地说:“形势紧急,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还请陛下立刻起驾。”于是宋真宗在文武大臣的护送下渡了河,登上了北城的门楼。宋军将士看到了宋真宗的黄龙大旗,备受鼓舞,士气高涨,誓死保卫国家。

就这样,宋辽两军出现了势均力敌的对峙局面。在十多天里僵持不下,契丹童军挞览(即箫挞凛)亲自临阵督战,宋军则伏弩齐发,挞览中箭身亡,搞得辽军一时群龙无首,进退两难。情急之下,辽军向宋军求和,宋军的劣势情势得到逆转,契丹反倒陷入尴尬境地,战场上的主动权完全被宋军掌握了。按照寇准的策略,倘若要讲和,契丹就必须向宋朝称臣,并退还幽州。可宋真宗对此却事缺乏信心,害怕再因为这件事不和而打仗,决定还是以安抚为主,尽快平息这场战乱,无奈之下,寇准也只好同意了。

宋真宗也希望辽军能尽快北撤,于是遣使向辽求和。十二月,双方达成和议,宋、辽双方互派使者,议定的和约条款规定,宋辽为兄弟之国,宋真宗为兄,辽圣宗为弟;两国以白河为界(辽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宋朝廷每年输送给辽国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历史上把这次议和称为“澶渊之盟”。此后宋、辽双方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没有发生战争,彼此的矛盾也算是暂时平息了。(www.xing528.com)

知识拓展

狄青出身寒门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 今山西) 人,北宋名将。狄青自幼出身寒门,十六岁的时候,因为兄长与乡里人斗殴犯了法,狄青代兄受过,被“逮罪入京,窜名赤籍”,从此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活。传说他临敌冲杀的时候,总是披头散发,脸上还戴着一个铜面具,敌人看到他临危不惧的样子,以为是天将下凡,个个都慑服于他的威猛,所以只要是他带兵打仗,都是捷报频传,所向披靡,无人能及。狄青为人谨慎寡言,很有谋略,善于用兵。作战的时候,爱兵如子,与将士们同甘共苦,在朝廷上,也从来不依仗势力干预幕僚,所以深受大家的钦佩。无论当时,还是现在,狄青之名一出,都令人心生敬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