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突袭茏城:大汉荣耀的转折

突袭茏城:大汉荣耀的转折

时间:2023-08-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把握了皇帝的心思后,卫青在出发前就已经锁定了行动目标——茏城。茏城既不是匈奴单于的王庭,也并非匈奴重兵把守的要地,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地方。茏城在哪里现在已说不清楚了,有人说它在塔米尔河附近,有人说在察哈尔左翼旗界附近,也有人说它在现在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境内。这支沉默的军队就这样继续前进着,几天之后的夜里,卫青和他的骑兵终于到了茏城附近。

突袭茏城:大汉荣耀的转折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冬,刘彻命令汉军骑兵四万人分四路出击:车骑将军卫青兵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兵出代地,轻车将军公孙贺兵出云中,骁骑将军李广兵出雁门。

这是历史上一次奇特的军事行动。这次行动没有目的地,没有预定计划,也没有既定目标,刘彻只给了四位将军一个模糊的指令:寻找并消灭匈奴军队。

四万骑兵扎进茫茫草原,全都一头雾水:匈奴人在哪里?对于李广、卫青、公孙贺和公孙敖几位将领来说,这个问题只有天知道,鬼晓得。为了找到匈奴人,这四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而不同的选择注定了他们不同的结局。

四个人中的李广和公孙敖决定走个捷径:跟着从关市出来的匈奴人去袭击其聚居地。

当时朝廷和匈奴人还在互通关市,所谓关市,是“关”和“市”的合称,简单地说,就是边关上两国进行商品交易的场所。虽然马邑事件后双方邦交极度恶化,但由于匈奴人贪图中原的财物,除了匈奴骑兵经常性的抢劫,不少匈奴百姓还是爱好和平的,喜欢以物易物,他们常用牛羊到关市上换些急需的生活物品。

李广和公孙敖的队伍埋伏在各自邻近的关市附近,待匈奴人离开关市后,由探子在前,大部队偃旗息鼓地跟随匈奴人往草原深处走。

一开始,汉军将士的心情是紧张而激动的,将士们走了一程又一程,每次总以为翻过了眼前的山丘就可以看见成群的牛羊在悠闲地吃草,匈奴人在帐篷里、草地上又唱又跳,没有丝毫的戒备,然后,他们突然出现,杀匈奴人一个措手不及。然而,现实总是让人失望,李广和公孙敖率领的汉军跟着匈奴人翻过一座山丘后,放眼可及的只有下一座山丘,再翻过一座山丘后,眼前又是另一座山丘。在翻过不知第几座山丘、人困马乏之际,他们终于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匈奴早已歇够脚力的战马和在马上养精蓄锐多时的战士。

原来,汉军刚开始行动,匈奴人就已经得到了情报。匈奴的军臣单于一看将领名单:李广,那是汉人鼎鼎有名的将领,而公孙敖、公孙贺,还有那个卫青,什么玩意儿?匈奴是个崇尚强者的民族,哪怕强者是敌人,他们也会怀着敬畏之心去作战。军臣单于决定集中优势兵力伏击李广,誓要将其生擒活捉,至于其他人,让手下随便找些人跟他们玩玩得了。当李广和公孙敖螳螂捕蝉自以为得计之时,哪会想到其实匈奴人是黄雀在后。当李广和公孙敖的队伍最终遇上匈奴的军队后,战斗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公孙敖率军与兵力与之差不多的匈奴军队激战了一天,虽然毙敌不少,但其手下也有七千士兵战死,公孙敖最后只带着三千残兵逃回了代地;李广被兵力数倍于己的匈奴骑兵团团围住,虽经奋力作战,但无奈众寡悬殊,且匈奴人以逸待劳,仓促应战的一万汉军骑兵全军覆没,李广受伤被俘。

由于单于事先交代手下要优待李广,因此,李广受伤后,匈奴人没有像平时赶牲口那样将他绑了拖在马后,而是让几个骑兵张开一张大网,各牵一头,把李广困在网里抬着走。这时候,李广向我们展示了平时多学一门技术傍身的重要性,他装作伤得很重、几乎晕厥过去的样子,以分散匈奴骑兵的注意力。其实,他是在休息和恢复体力,顺便眯着眼在相身边的几匹马。就这么走了十几里后,李广已经看中了一匹最健硕的好马,并在心里做好了逃走的计划。

准备就绪后,李广趁人不备,猛地一发力,整个人顺势弹身而起,飞身扑向自己早已相中的好马。匈奴人只以为李广已身受重伤,哪里想到他会突然发难。马上的匈奴骑兵被李广一把推下马去,连长弓和箭壶也被一并夺走。

李广飞身、腾跃、夺马,只在一瞬之间,其他人还没反应过来,李广已经打马回身,双腿一夹马肚子,飞也似的冲出了匈奴骑兵的队伍。反应快的匈奴骑兵回身追赶,又被李广连发几箭射下马来,等其他的匈奴骑兵反应过来时,李广早已在一片惊愕声中远远逃去。

与李广和公孙敖不同,卫青和公孙贺指挥的另两路汉军忠实地执行了皇帝的命令,在茫茫草原中前进。匈奴人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他们也不知道匈奴人在哪里,似乎只能指望如瞎猫撞上死耗子般找到匈奴人的聚居地。结果,公孙贺的队伍前进了几百里后,连匈奴人的影子都没遇上,只能转头绕个圈回到云中郡,权当带着队伍出来拉练了一番。至此,三路汉军,一路全军覆没,一路折损大半,一路毫无收获,刘彻雄心勃勃的军事行动眼看即将以惨败告终。

如果这次主动进攻失败,朝廷中的防守派必将抬头,汉匈两方的攻守形势很可能再次转变回以前的局面,这样刘彻以后还能不能被称为“汉武帝”可就不好说了。

好在,上天眷顾了卫青,或者说眷顾了刘彻。

卫青率领着军队从上谷出发后,一路也是风餐露宿,其中的艰苦自不必说,但和其他将军不同,卫青在出发前认真做了功课,他知道皇帝的意思:这次行动杀多少人并不重要,甚至死多少人,皇帝也未必关心,他要的只是一个态度和一个结果。他要向世人证明,即便是对付匈奴,大汉的军队也可以深入千里主动出击,也可以把战火延伸到对方的腹地,也可以越过以往世人认为不可能逾越的天然屏障,给对手以打击,而不是一味地躲在家里防守。

寇可往,吾亦可往!

把握了皇帝的心思后,卫青在出发前就已经锁定了行动目标——茏城。茏城既不是匈奴单于的王庭,也并非匈奴重兵把守的要地,只是一个不起眼的地方。然而,这个地方对匈奴人而言意义重大,它是匈奴人的宗教圣地,是他们举行大规模祭祀的场所,每年匈奴人都要在这里聚集三次,以祭祀他们的天神。(www.xing528.com)

茏城在哪里现在已说不清楚了,有人说它在塔米尔河附近,有人说在察哈尔左翼旗界附近,也有人说它在现在的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境内。这几个地方中,离上谷(今宣化)最近的也有七百里的路程,远的更在千里之外。然而,不管它在哪个地方,选择茏城都非常符合卫青谨慎的性格:首先,这个目标是固定不动的,虽然远是远了点,但终究看得见、摸得着,不像匈奴人平时的聚居地一样会移动;其次,正因为远,匈奴人平时并不在这个地方重兵设防;再次,还是因为远,所以它才符合刘彻深入敌后的意思。

虽然当时关中正值深秋,大草原却已早早进入了冬天,卫青和普通的士兵一样顶风冒雪,在荒草和大雪中艰难地辨别着方向,饿了啃两口干粮,冷了喝几口酒,沉默地向茏城进发。

这支沉默的军队就这样继续前进着,几天之后的夜里,卫青和他的骑兵终于到了茏城附近。卫青登上一座山丘,见到目标就在眼前,并没有多说什么,这时候也不需要再做过多的动员,他只是一挥手:“准备!”手下的一万骑兵齐刷刷地拔出了腰间明晃晃的刀。

经过几天的同甘共苦,士兵们已经打心眼儿里对这位和他们一样出身低微的将军表示了认同,他们和卫青一样,渴望着与敌搏杀,渴望着一场胜利,而在经历了大自然的考验后,现在他们想要的机会就在眼前。一万骑兵眼里燃烧着烈火,手中紧勒着缰绳,跟在卫青后面缓步来到高处。

“杀!”卫青高喊一声,发出了进攻指令。

“杀!!”沉默了几天的士兵突然像变了个样似的发出惊天动地的喊声,一万骑兵从山坡上冲了下来,如滚滚潮水向匈奴人席卷而去。茏城的匈奴人从没有在草原上见过汉人的军队,以为是天降神兵,还没来得及反抗就被汉军的战刀砍作两半,或是被汉军的战马踏成了肉泥,仅少数人侥幸逃脱。天明之后,汉军打扫了战场,留下七百余具匈奴人的无头尸体,离开了茏城。

李广只身逃回,公孙敖折损大半,公孙贺无功而返,刘彻在长安城已快成了热锅上的蚂蚁。想想朝中老臣的冷嘲热讽,想想韩安国等保守派背地里的阴笑,刘彻简直要抓狂。在这样的焦躁不安中,刘彻终于等到了卫青的消息:直捣茏城,歼敌七百。

刘彻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接下来就要赏功罚过了。李广、公孙敖按律当斩,但由于当时刘彻到处开战,朝廷财政入不敷出,便有了让重罪之人花钱买命的政策,李广和公孙敖各自交了一大笔赎金后,回家待业去了。公孙贺白跑了一趟,既无功也无过,只有卫青被封了一个关内侯。

或许有人觉得,刘彻是不是抠门了一点?其实不然,怎么说关内侯也是侯,虽然名头不如列侯响亮,但毕竟也是个侯爷。李广这样的名将,一辈子的愿望也不过是“封侯”,最后还没能实现,可见想跨进这门槛并不是那么容易的。更何况,歼敌七百在哪个朝代都不能算是一场大胜,如再综合下其他将领的战绩,汉军这次的损失恐怕远大于匈奴。但卫青达成了刘彻的愿望,他向世人证明了大汉的军队一样能驰骋草原,一样能奔袭千里,一样能克敌制胜,并不是只能一味地躲在家里被动挨打。

在军事上,卫青的横空出世让刘彻兴奋不已,他终于还是赌赢了一把。现在,有了卫青这张牌,保守派的大臣们就不敢公开对进攻匈奴的战略方针发表太多的质疑了。

“就这么干,让卫青把匈奴人一直赶到天边去!”刘彻更加坚定了决心。

茏城之战对当时的汉帝国有着重要的意义,以致后来补定年号的时候,刘彻拍板将下一年的年号与之前的区分开,开始使用他即位后的第三个年号——元朔。正好,在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十二月,已经为皇帝生了三个女儿的卫子夫再次临盆,这次终于生了个儿子。二十九岁的刘彻有了自己的儿子,激动得无以复加,亲自给皇子起名“据”,同年正式封卫子夫为皇后。

有了刘据这个儿子、卫子夫这个新皇后,以及卫青这样有天分的将领,“元朔”这两个字更显得恰如其分。“元”者,“首”也;“朔”者,“始”也。

就让大汉帝国从此刻起,从我刘彻的手中重新开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