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山区公路工程填筑路基变形处置详细勘察成果

山区公路工程填筑路基变形处置详细勘察成果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勘察范围填筑路基变形处置详细勘察的范围:路基变形路段起始端至终止端各外延20 m。⑥根据填筑路基持力层固结沉降引起的变形现象,复核地基土的沉降量、沉降范围、发展趋势,提出加固地基的措施建议。⑦根据填筑路基地基发生滑移变形的特点,分段提出支挡、反压、换填、排除地下水影响等综合处置措施。主要成果①填筑路基变形现象处置勘察报告。②1∶500 填筑路基变形区工程地质图。

山区公路工程填筑路基变形处置详细勘察成果

(1)勘察范围

填筑路基变形处置详细勘察的范围:路基变形路段起始端至终止端各外延20 m。

(2)勘察精度及工作量

①填筑路基变形区工程地质测绘和纵横断面测量精度为1∶500。

②纵横断面间距:地基岩性单一,变形现象已收敛的简单路段为40 ~60 m;地基地质条件较复杂,变形现象收敛趋势明显的路段为20 ~40 m;变形现象迅速扩展的复杂路段不超过20 m。纵横断面构成勘探网,断面交汇点应有控制性勘探钻孔,钻孔设计深度达完整稳定岩土体内5 ~10 m。

③浅井、坑探等轻型勘探工程数量为勘探工程总量的20% ~40%,揭露深度达变形界面一带。

④勘察断面上的勘探工程数量不少于3 个。

⑤沿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布设地表变形现象的观测点数量不少于10 处。深部动态监测采用钻孔测斜管5 处以上。

⑥分层采集持力层、填筑体界面或岩土界面一带的岩土体样品试验,提取物理力学指标和黏聚力、摩擦系数等,其中涉及稳定性计算的试验成果数量不少于6 组。

⑦填筑界面以下土体地基分层采样深度为10 m,采样间距为1 m,提取黏性土、粉土的含水率、孔隙比、压缩系数等;且有50%的钻孔布设静力触探、动力触探试验,试验成果不少于9 组。

环境复杂条件布设钻孔水文地质抽水试验2 ~3 孔段,并采水样化验。

⑨沿纵横断面线布设地面物探,物探断面的位置及精度应与工程地质断面一致。

(3)技术要求及评价内容

①收集、复核路基变形路段的勘察成果和资料,掌握填筑路基变形的地质背景、诱发因素和发生发展过程。

②布设1∶500 变形路基地段工程地质测绘和工程地质断面测量。

a.定点复核地表变形现象的形态、特征、分布范围、延伸方向、规模、地质力学性质、变形速度、变形方向、变形量等;

b.复核填筑路段土体的岩性、粒度、级配、填筑体厚度及变化;

c.复核填筑界面产状、坡面特征,下伏岩体的岩性、产状、渗透性,下伏土体成因类型、分布特征、工程地质性质、粒度、级配、渗透性等;(www.xing528.com)

d.复核变形路段的水环境及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露头分布、运动方向及影响。

③沿勘探线布设钻探、物探和轻型勘探工程,复核地基持力层岩土体的岩性、风化类型,强风化带厚度,可溶岩岩溶发育程度,土体的粒度、级配、密实度、叠置关系、含水量、渗透性等地基地质条件。

④设置动态观测网,开展变形路基地表和深部的地基变形动态观测,观测、掌握变形方向、变形速度、变形量、变形范围及变形界面,复核变形现象的动力地质特征和性质。

⑤统计并分析地基变形、地基固结沉降变形的岩土体样品试验成果,开展不同工况条件下填筑地基稳定性的评价和计算。

⑥根据填筑路基持力层固结沉降引起的变形现象,复核地基土的沉降量、沉降范围、发展趋势,提出加固地基的措施建议。

⑦根据填筑路基地基发生滑移变形的特点,分段提出支挡、反压、换填、排除地下水影响等综合处置措施。

⑧根据处理工程的施工地质条件,提出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施工顺序等工程地质建议。

⑨结合路基工程地基变形的动力地质类型、发生的地质背景、分段处置的范围,提出保障路基安全和维护地质环境稳定性的措施建议。

(4)主要成果

①填筑路基变形现象处置勘察报告。

②1∶500 填筑路基变形区工程地质图。

③1∶500 填筑路基变形区工程地质断面图。

④钻探工程地质柱状图,轻型勘探工程展示图,岩、土、水室内原位测试报告

⑤各类统计表、汇总表。

⑥变形现象动态观测报告及附图、附件。

⑦物探报告及附图、附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