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世民发动洺水夹击战,大败刘黑闼

李世民发动洺水夹击战,大败刘黑闼

时间:2023-08-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李世民依仗洺水的险要,一字儿摆开军营来威逼刘黑闼,同时派遣突袭部队,截断他的运粮通道。刘黑闼果然率领步兵、骑兵两万人要过洺水摆阵,跟唐军大战,刘黑闼军正行至河中间,河水汹涌而来,刘黑闼的人马无法过河,被杀死一万多人,被淹死几千人。总之,战略上先发制人、战术上后发制人,这是李世民这位唐朝第一名将用兵的最大特点。

李世民发动洺水夹击战,大败刘黑闼

刘黑闼,是唐朝逼反的。

作为窦建德的旧将,他在窦建德失败后,本来已躲回老家,种菜度日。

武德四年(621)七月,李渊下令在长安将窦建德斩首。同时,又强行征召窦建德旧将范愿、董康买、曹湛、高雅贤、王小胡等人到长安。

此举自然引起了范愿等人的疑虑,他们找到刘黑闼,索性重新扯起旗号,反了。

唐朝廷闻讯,立即于洺州(今河北永年)设立山东道行台作为平叛指挥部,派淮安王李神通、大将秦武通等率关中步骑三千出关自相州(今河南安阳北上,另命令定州(今河北定州)总管李玄通、幽州总管罗艺率本部兵会师南下,同时调集河北、山东、河南十几个州郡的兵力共五万余人,夹击刘黑闼。

在饶阳会战中,刘黑闼利用恶劣天气为助,以少胜多,大败唐军,唐军五万余人损失三分之二,罗艺退回幽州,李神通率残部败逃。

刘黑闼乘胜进军,连克洺州、定州、相州等重镇,不到半年时间,就恢复了窦建德当初的势力范围,占有今河北、河南、山东的大部地区,遂以洺州为都,自称汉东王,建立起农民政权。

李世民再次临危受命,率军东征。唐朝第一名将出手,一切变得简单。

李世民依仗洺水的险要,一字儿摆开军营来威逼刘黑闼,同时派遣突袭部队,截断他的运粮通道。刘黑闼多次挑战,李世民还是用坚守闭垒的老办法,就是不应战,以此来挫伤他的锐气。

等到刘黑闼城中的军粮已尽,李世民料定他必然要来决战,预先命人堵住洺水上游,对守堤的官员说,战斗打响时,等刘黑闼军过河走到河中间就挖开堤坝。刘黑闼果然率领步兵骑兵两万人要过洺水摆阵,跟唐军大战,刘黑闼军正行至河中间,河水汹涌而来,刘黑闼的人马无法过河,被杀死一万多人,被淹死几千人。

刘黑闼总算捡了一条命,和范愿等一起,带着一千多人逃往了突厥

一年后,刘黑闼又从突厥借兵,再度造反,结果被急于需要军功来证明自己的李建成出手剿灭,捡了一个现成的便宜。

李世民作为他同时代人无出其右的唐朝第一名将,本人的武功相当厉害:

在围攻洛阳时,李世民就曾亲率五百骑兵到敌方观察地形,遭敌几千步骑围攻,在尉迟敬德的护卫下,坦然杀出。

在攻击窦建德时,李世民又亲率骑兵直到离窦建德营帐只有三里之遥的地方侦察,窦建德出动六千骑兵,李世民与尉迟敬德一个用箭,一个用槊,杀得对方不敢近前。最后,两人全身而退。(www.xing528.com)

李世民这手箭法,这身武功,在历朝历代的皇帝中间,数一数二。更为难得的是,如此武勇的李世民,并不是靠力气和勇气打仗,而是主要靠脑子打仗。

在战略上,他善于从战争全局着眼,看大局看长远,而不为对手一时一事的胜利和表面的强大所吓倒,始终坚持全局战略上的“先发制人”,以战略进攻的姿态拒敌于国门之外,无论是起兵太原,还是后来对薛举、刘武周、窦建德、刘黑闼,都是如此,从来不主张消极退让、被动防守。

但在战术上,李世民却一贯使用“后发制人”的原则,非常重视敌人,不打无把握之仗,不打无准备之仗,善于创造战机,以静制动,以逸待劳。

上述四次大战中,李世民都是先坚壁不战、以逸待劳,等到敌人精疲力竭、斗志涣散时再发动反击,于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李世民在战略战术上这种截然相反的做法,正是毛泽东所说的“战略上重视敌人,战术上藐视敌人”的思想,即在全局战略上,敢于蔑视敌人,敢为天下先,树立必胜信念。

在具体战术上,李世民用兵,颇多创举:

一是善于用小股部队诱敌,随后亲率精锐从正面或侧面直冲入敌军阵中心,再从敌军背后反冲回来,这样,既冲乱了敌人的阵脚,又让敌人摸不清其军虚实多寡和战术意图。

二是惯用断敌粮道的方法使敌人陷入饥困交迫、不战自溃的境地。因为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得慌,只要对方“粮绝”,就必败无疑。所谓“计毒莫过断粮”,就是这个意思。

三是惯于穷追猛打,不给对手以任何喘息和组织抵抗的机会,“静如处女,动如脱兔”。李世民对薛仁杲和宋金刚之战,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其穷追猛打的战术,在这一点上,孙子所谓“穷寇勿追”的原则有时候并不可取,倒是毛泽东的名句“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饱含真理。

四是李世民特别重视敌情侦察和分析,他不仅每战必先派间谍到敌占区刺探军情民俗,而且自己也是每战必先率将领亲临敌人眼皮底下侦察敌情。孙子说过:“策之,而知得失之计;触之,而知动静之理。”就是讲侦察在战争中的作用,李世民对此运用得十分娴熟。

李世民自己曾经这样总结他的战术:

“我自年轻时经略四方,颇知用兵的要领,每次观察敌阵,则知其强弱。常常用自己的弱兵去挡敌人的强兵,用自己的强兵去挡敌人的弱兵。敌人攻击我的薄弱环节,追逐不过百步,我攻敌人的薄弱部位必定直透其军阵背后,再从背后反击过来,这样,敌人无不溃败。我之所以取胜,多半在于这种战术的运用。”

总之,战略上先发制人、战术上后发制人,这是李世民这位唐朝第一名将用兵的最大特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