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面痕迹是道路交通事故发生过程中的必要证据

地面痕迹是道路交通事故发生过程中的必要证据

时间:2023-08-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地面痕迹是道路交通事故发生过程中,事故车辆轮胎或车体及相关部件、人体以及与事故有关的物件等与地面接触而遗留在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的印迹。这种情况对于保护现场,防止其他车辆、行人进入现场破坏现场痕迹很重要。地面轮胎痕迹的特征主要与轮胎的外部结构特征、作用方式及作用力大小有关。碰撞侧滑印是指车辆在运动中,与另一车辆或其他物体相撞,车轮在地面上留下的印迹。

地面痕迹是道路交通事故发生过程中的必要证据

地面痕迹是道路交通事故发生过程中,事故车辆轮胎或车体及相关部件、人体以及与事故有关的物件等与地面接触而遗留在道路交通事故现场的印迹。包括:地面轮胎痕迹,车体零部件因撞击落地与地面接触产生的挫划痕迹、翻车与地面产生的划痕,人体倒地与地面接触形成的拖痕、擦痕、血迹等以及人体鞋底痕迹、沟槽痕迹等。以上痕迹在现场中都是极易灭失的,因此要求现场勘查人员要及时、准确地发现、收集物证,及时固定、保全物证,提取物证。而有些现场因天气原因或勘查条件的影响,要求必须保护现场,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再进行勘查。如事故是在雨天,路面上的挫划痕迹、轮胎制动印迹均被雨水淹没覆盖,地面痕迹无法用肉眼观察到,用相关的仪器也无法勘测。对于这样的痕迹物证,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只能保护好现场,等待晴天路面干燥后再进行勘查。这种情况对于保护现场,防止其他车辆、行人进入现场破坏现场痕迹很重要。图6-1所示(见彩图)为被掩盖的路面痕迹现场;图6-2所示(见彩图)为路面未完全干燥,因气温较低有少量结冰的现场;图6-3所示(见彩图)为道路完全干燥后的现场。封闭现场道路会带来交通拥堵,但对于特别重大的事故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一般情况下,封闭现场交通时,都会指定替代道路。

978-7-111-44126-7-Chapter06-1.jpg

图6-1 被掩盖的路面痕迹

978-7-111-44126-7-Chapter06-2.jpg

图6-2 路面结冰的现场

978-7-111-44126-7-Chapter06-3.jpg

图6-3 干燥后的现场

(一)地面轮胎痕迹

地面轮胎痕迹是以轮胎为造痕客体,与地面相互作用时留在地面上的结构痕迹。地面轮胎痕迹的特征主要与轮胎的外部结构特征、作用方式及作用力大小有关。

1.轮胎花纹

不同的车辆,其轮胎花纹不同。轿车轮胎花纹应适应高速行驶,对花纹的耐磨性、排水性、牵引性以及噪声等均有较高的要求。一般有纵沟花纹、混合花纹和冰雪花纹,以及为适应各种道路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全天候花纹。货车花纹的基本作用是传递牵引力和制动力,使轮胎对路面具有一定的附着性能,防止车轮空转和打滑。

2.轮胎花纹的深度和宽度

花纹深度取决于轮胎的规格、用途和使用条件。大规格轮胎选取较深的花纹;路面粗糙和山区路面使用的轮胎,胎面磨损较快,因此采用较深的花纹;混合花纹和越野花纹轮胎采用较深的花纹;牵引性能较高的轮胎采用特别加深的花纹;而道路条件好、行驶速度较快的条件下,花纹较浅。根据轮胎的使用条件确定花纹沟的宽度。公路行驶轮胎要求具有较高的耐磨性和平顺性能,因此花纹沟较窄;而在不良路面行驶的轮胎,则需要较深的花纹沟,以提高对地面的附着性能和自洁性能。

3.轮胎痕迹

轮胎痕迹可分为滚印、压印、拖印、侧滑印。

(1)轮胎滚印 滚印是指轮胎相对于地面作纯滚动时,轮胎胎面留在地面上的印迹。滚印痕迹的特征是:能够清晰地反映出轮胎胎面花纹形态特征、花纹组合特征及胎面磨损和机械损伤特征;在正常情况下,滚印痕迹的宽度与轮胎胎面的宽度基本一致。根据滚印可以确认车辆的行驶方向、路线、轮胎种类及规格。根据同一车辆的两条滚印,可以判断车辆轮距,从而判定事故车辆的大小类别。车辆的装载情况、路面状况、轮胎气压等因素,都将影响所形成的滚印特征。

(2)轮胎压印 压印是指车轮轮胎相对于地面同时作滚轮、滑移的复合运动时留在地面上的痕迹。其特征是:痕迹显示的轮胎花纹沿着车辆运动方向有所延长,其宽度和胎面宽度一致。压印是车辆在制动过程中产生的制动压印,如图6-4所示(见彩图)。但有时也会出现其他情况,如轮胎泄气压印、加速压印、转弯压印和碰撞压印等,如图6-5所示(见彩图)。不同的压印,其体现的痕迹特征是不同的,各有其特点,需要在实践工作中去摸索体会。根据压印可以确定车辆有无制动过程,还可以判断车辆的运动状态及驾驶人的心理。

978-7-111-44126-7-Chapter06-4.jpg

图6-4 车辆制动轮胎压痕

978-7-111-44126-7-Chapter06-5.jpg

图6-5 轮胎加速转弯压痕

(3)轮胎拖印 拖印是指车轮轮胎受制动力作用而抱死时,沿行进方向相对于地面滑动,留在地面上的印痕,如图6-6所示(见彩图)。拖印痕迹的影响因素有轮胎气压、车辆装载、载荷转移、路面状况及车辆运动状态等。其痕迹特征为:痕迹呈黑色线条状,一般不能显示胎面花纹形状,痕迹宽度和台面宽度基本一致。痕迹的宽度和形状与轮胎胎面花纹类型、轮胎气压的高低、车辆是否超载以及车辆的运动状态有关。其作用除了与滚印、压印相同之外,还可以根据制动拖印的长度推断车辆碰撞前的行驶速度。

(4)轮胎侧滑印 侧滑印是指车辆轮胎在受到侧向力的作用,偏离原行进方向相对于地面作斜向滑移运动时,留在地面上的痕迹,如图6-7所示(见彩图)。制动侧滑印的宽度一般大于轮胎胎面的宽度,不能显示胎面的宽度,不能显示轮胎花纹。一般情况下,车辆在制动时受到侧向力作用后容易产生侧滑。

978-7-111-44126-7-Chapter06-6.jpg

图6-6 车辆制动轮胎拖痕(www.xing528.com)

978-7-111-44126-7-Chapter06-7.jpg

图6-7 轮胎侧滑印

侧滑印的种类较多,车辆即使没有制动,在车速、转向、车辆装载、轮胎及道路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下,车辆轮胎作用于路面的横向力大于路面附着力时,车辆轮胎也将相对于地面发生横向滑移,形成侧滑印。根据形成侧滑的原因不同,可将侧滑印划分为:转向侧滑印、制动侧滑印、驱动侧滑印、碰撞侧滑印等。

1)转向侧滑印。转向侧滑印是急转弯时留在路面上的轮胎印迹。轮胎虽然自由转动,但它具有向左转向的侧偏角,在此滚动状态下,轮胎以痕迹的方向前进。这时,由于胎面向着轮胎外侧滑动,故滑动印痕内的花纹形式是倾斜的。因此,横沟花纹轮胎的沟的痕迹是非常明显的。当车辆急转弯时,在侧滑的轮胎上由于偏测力(侧向力)的作用,路面上的侧滑印发生扭曲,印痕的外侧变黑。另外,由于转向离心力的作用,使得外侧车轮的侧滑印痕比内侧车轮的印痕更重、更清晰。可以利用侧滑印的特征,判断车辆的行驶方向。

2)制动侧滑印与驱动侧滑印。在制动时发生侧滑或侧滑时制动,地面上留下的痕迹称为制动侧滑印迹。在驱动时发生侧滑或侧滑时驱动的情况下,地面上留下的痕迹称为驱动侧滑印迹。

3)碰撞侧滑印。碰撞侧滑印是指车辆在运动中,与另一车辆或其他物体相撞,车轮在地面上留下的印迹。碰撞侧滑印的形态与碰撞的类型、部位、速度等因素有关。在追尾碰撞中,当前车处于正常的行驶状态时,前车一般不形成明显的碰撞侧滑印印迹;当前车正处于制动过程中,由于后车的偏心撞击作用,前车也会出现制动印迹的突然转折,形成侧滑印。在追尾碰撞中,后车的行驶速度会大于前车,碰撞前后驾驶人一般情况下会用力踩下制动踏板,采取紧急制动;但驾驶人睡着或者醉酒、服用精神类药品除外。因此,后车常常在路面上留有轮胎的侧滑印。在正面碰撞、侧面碰撞和追尾碰撞的过程中,均会形成碰撞侧滑印迹。碰撞侧滑印的特征是:轮胎印痕突然转折,转折后的痕迹宽度比原来的宽,轮胎痕迹转折点的方向和角度可以通过碰撞痕迹分析确定,如图6-8(见彩图)和图6-9所示(见彩图)。

978-7-111-44126-7-Chapter06-8.jpg

图6-8 碰撞轮胎侧滑印(一)

978-7-111-44126-7-Chapter06-9.jpg

图6-9 碰撞轮胎侧滑印(二)

(5)装有ABS的汽车轮胎痕迹特征 制动痕迹为压印。ABS是指汽车防抱死装置。装有ABS的制动痕迹为压印,这是由ABS控制原理所决定的。ABS实质上是控制车轮在制动过程中的滑移程度。当车轮滑移率为0时,呈现的是滚印;当车轮滑移率为100%时,呈现的是拖印。当汽车在发生紧急情况下制动时,ABS发挥作用,车轮的滑移率保持在15%~20%,车轮相对于地面作边滚边滑的运动,呈现的必然是压印,且制动痕迹清淡不易发现。

4.地面轮胎痕迹的提取

地面轮胎痕迹是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中运用最多的一种证据。在现场勘查工作中,应注意地面轮胎痕迹的正确提取,提高其证据效力。常用的提取方法有照相法和绘制现场图。

5.地面轮胎痕迹的利用

事故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地面轮胎痕迹是事故发生过程中,车辆运行状态的客观反映。因此有效地利用地面轮胎痕迹,对于判断事故发生过程、分析事故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1)判断接触点 接触点是事故双方在接触瞬间最初的接触部位在地面上的投影点。接触点是认定事故责任的重要依据,现场勘查的主要内容就是利用路面轮胎痕迹准确地找出接触点,从而反映出双方冲突瞬间的空间位置。

路面上的汽车轮胎痕迹主要用于判断机动车与机动车之间的碰撞接触点。机动车之间的碰撞无论是正面碰撞还是侧面碰撞,在碰撞力的作用下,碰撞后两车都可能不同程度偏离原行驶路线,使行驶方向突然发生变化,使轮胎痕迹产生突变点。一般情况下,痕迹突变非常明显。这时可根据两车的接触部位和痕迹突变点判断接触点。汽车碰撞行人或自行车时,由于双方的质量和速度相差悬殊,因此碰撞后的汽车速度和方向不会发生明显变化,而行人和自行车则明显地改变其运动速度、方向和状态,所以汽车碰撞行人、自行车事故的接触点一般是利用行人的鞋底挫划痕迹和自行车轮胎痕迹来判断的。

(2)判断肇事车车速 车辆的制动初速度越高,所具有的动能越大,产生的轮胎痕迹就越长。因此,可以利用车辆制动拖印长度推算制动初速度。

(3)判断车辆的行驶轨迹 判断车辆在事故前、事故中、事故后的行驶轨迹,是事故发生过程、分析事故原因的重要内容。轮胎痕迹是车辆在道路上行驶的真实反映,轮胎痕迹是判断车辆行驶轨迹的可靠依据。

(二)挫划痕迹的勘验

挫划印是指物体在地面上刮擦印迹或沟槽。勘验时应测量挫划痕迹的长度、宽度、深度、痕迹中心或起止点距道路边缘的距离;确定痕迹的造型体。例如,机动车碰撞二轮车时,在机动车碰撞力的作用下,二轮车轮胎、车把、脚蹬、车座等与路面产生相对运动,会在路面形成挫划或沟槽痕迹。二轮车轮胎横向挫划痕迹一般呈水波纹状。可以利用二轮车的轮胎挫划痕迹准确地认定机动车碰撞二轮车的接触点。

(三)行人鞋底痕迹

汽车碰撞行人时,行人的鞋底与路面产生相对运动会在路面上遗留下挫划痕迹。痕迹的特征是从重到轻,重挫印一端可判断为车辆驶来方向,并可认定为接触点。勘验时,注意将鞋底痕迹与死伤者的鞋进行对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