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朝文景之治:刘濞败因深度分析

汉朝文景之治:刘濞败因深度分析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为军队和钱根本不是刘濞的优势。田禄伯建议,给自己分出五万人,他从南方进军,攻打了淮南、长沙国之后,突入武关,和刘濞的主力会师,再一举攻入长安。面对这个分兵的策略,吴国太子刘驹坚决反对。刘驹认为,刘濞的起兵本身就是造反,如果将这些兵交给田禄伯单独作战,田禄伯很可能效法吴王而反叛吴国。枚乘的话说得非常有理,对当时的形势分析得很准确。

汉朝文景之治:刘濞败因深度分析

七国之乱到此全都结束了。

刘濞败了,败得不可思议,他起初是那么强大,怎会在短短时间内就被收拾了呢?

刘濞不缺军队,不缺钱,这些在打仗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东西,刘濞都有,可他怎么会如此狼狈呢?

因为军队和钱根本不是刘濞的优势。刘启是天子,他的军队和钱都不会比刘濞少,在军队和钱这一块,他们俩顶多打成平手。

所以,胜负的关键就不是军队和钱了。

是人才吗?

也不是,因为刘濞手下不缺乏人才,吴国有许多人是非常有眼光的。

那么刘濞为何会败得如此惨呢?

只因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往往不是这个人的优点,而是他的缺点。一旦你开始与别人斗争或者竞争,一些平时看来不怎么严重甚至算不上缺点的缺点,就会对你的取胜产生破坏,你的对手越强,它产生的破坏强度就越大。刘濞不缺兵,不缺钱,也不乏人才,可他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他自身的素质不行。确切地说,是刘濞的才能平庸,没有见识,他看不出谁是人才,也看不出什么是好计策。所以他虽然什么都不缺,却又什么都没有。

在这次战争中,至少有两个人给他提出过破敌之策。

一个是吴国大将军田禄伯。他认为,如果军队聚在一起向西进攻,而西征的路上没有别的军队响应,又没有其他可用的奇路险道,西征恐怕会困难重重。田禄伯建议,给自己分出五万人,他从南方进军,攻打了淮南长沙国之后,突入武关,和刘濞的主力会师,再一举攻入长安

面对这个分兵的策略,吴国太子刘驹坚决反对。

刘驹认为,刘濞的起兵本身就是造反,如果将这些兵交给田禄伯单独作战,田禄伯很可能效法吴王而反叛吴国。

一个考虑军事,一个考虑政治,最后刘濞决定,不采纳田禄伯的建议。

客观地讲,刘驹的说法有一定道理,因为田禄伯一旦反叛,到时候不论他取得多大的战果,都将转化成对手的,给田禄伯分兵的确要冒着被人背叛的风险。

然而,田禄伯是刘濞委任的大将军,军事统帅,如果连这么重要的人他都不信任,他还信任谁呢?既然大将军是他不信任的人,那么还委任大将军干什么呢?田禄伯当上大将军,却起不到大将军应该起的作用,白白浪费人才,也浪费了大将军这个职位,这不能不说是刘濞的错误

当然,我们体谅一下刘濞,姑且认为吴国除了田禄伯这个不能被信任的人之外,就再无其他人有能力担任大将军一职。可刘濞不给田禄伯表现的机会,也是刘濞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当年刘邦在和项羽对决的时候,外边可是也有个大将军韩信的,那时候,刘邦也不信任韩信,但刘邦就有能力将韩信牢牢控制住,为己所用。在驾驭人才的能力方面,刘濞显然不如刘邦。

从后来刘濞的遭遇看,如果当初他能够分出五万军队,即便田禄伯不能够攻入武关,这五万人也可以跟刘濞对汉军进行东西夹击,那样刘濞是不会被一个梁国拖死的。

不善用田禄伯,说明刘濞没有眼光,也没有高超的驭人之术。

除了田禄伯,还有一个姓桓的将军也给刘濞提出过善策。(www.xing528.com)

桓将军认为,吴国多步兵,善于在险要之处作战,而朝廷有很多战车部队,他们更适合在平地上作战。吴国在进攻的时候,不该在南方平坦地区恋战,打不下来就应该绕过去,直扑洛阳,然后夺占敖仓的粮食和洛阳的军械库。只要吴军占据了险要的地势,即便没有入关,天下大势也基本就定了。如果吴军进军缓慢以至于被困在坚固的城池之下,等遇到中央的骑兵军团,很容易就会战败。

不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后来实际发生的事情来看,这都是一个很中肯的建议,可刘濞表示自己要考虑考虑。

他看不出这个建议的好处也就算了,但他实在不该去听从一个愚蠢之极的建议。

当时,他把桓将军的提议讲给了一些老将领。老将领听说策略是由年轻的桓将军所出,想都没想就轻蔑地说:“这种年轻人,冲锋陷阵还可以,他怎么能懂得军事上的大谋略呢?”

刘濞听了老将的话,就没采纳桓将军的建议。

这些老将领没有从战略角度去分析桓将军的建议,而仅仅因为桓将军年龄小,就断言桓将军的计策不行,真是一派胡言迂腐之极。每个时代都有许多像这种老将领一样的人,他们倚老卖老,不谈智慧,动不动就拿一些可以用年龄熬出来的经验来瞧不起年轻人,年轻人要敢还一句嘴,他们就会千篇一律地讲些“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长,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还多”之类的废话,像这种因为比别人多活了几年而洋洋自得的人,实在算不上高明

刘濞想当一个霸有天下的帝王,居然如此狭隘,如此不明是非,他就这点见识,还指望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帝国,恐怕是痴心妄想了。

他手下还有一个叫周丘的人,刘濞自始至终都没有把这个人正眼瞧过,但周丘最后却成了刘濞手下最能干的人。

最初,周丘根本就没被刘濞视为造反的合作伙伴,他把自己的其他门客都任用了,唯独不用周丘。

周丘想不过,就向刘濞求了一枚节(节,不是兵符,不能征调地方兵)。

刘濞做梦也无法想象,周丘用一枚不能调兵的节干了多大的事情。

当时,周丘带着节,回到老家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西北部),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下邳一整座城池,并收编了城内的三万军队。随后,周丘带上这三万人,边走边打,如滚雪球般发展壮大。当刘濞战败的时候,周丘正攻打刘喜的城阳国,手底下已经有十多万军队了。

周丘听说刘濞战败,觉得自己没了盟友,就引兵回下邳,只是半路就病死了。

这么有能力的人,刘濞居然看不出来,如果刘濞能够把周丘留在自己的身边,梁国之战可能就是另一番光景了。

刘濞没有眼光啊,他看上的尽都是平庸之人,有能力的人在他手底下都被埋没了。

刘濞的政治才能也很平庸,他最初还打着“诛晁错”的旗号,可晁错死了后,他在政治方面就完全陷入被动。然而,在这么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他连梁国都没有打下来,不但没有设法去解决这种被动,反而迫不及待地自称东帝,过早暴露出自己的野心,他太高估自己的军事力量了。

即便他当局者迷,但是晁错死后,他手下也有个叫枚乘的人曾劝他赶紧收手。枚乘的话说得非常有理,对当时的形势分析得很准确。他明确告诉刘濞,晁错死了之后立即退兵,不但对刘濞的名声极有好处(是大王之威加于天下),且还能得一半天下。(今大王还兵疾归,尚得十半。)枚乘甚至预言,如果刘濞继续和朝廷为敌,汉朝将做出保护荥阳、切断吴军粮道等举措。可刘濞已经对皇位鬼迷心窍了,就是不听,于是“卒见禽灭”。

一个人没有眼光、没有见识、不知好歹,而他自身又没有十分突出的能力,若还有很大志向,那他就是自讨苦吃。

这个世界上永远也不乏志大才疏者,只因人往往对自己估计过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