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园网络文化的特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网络文化的特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就使得网络主体的行为显现个性化的趋势,而这种个性化趋势的极端表现,就是对网络中虚拟世界的沉迷。讲台上的授课将被网络上的教师替代,成为一个展示着文字与图像的物理界面。信息内容的“广”,主要是指计算机网络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开放性的文化。

校园网络文化的特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第一,信息网络的虚拟化,充分张扬了人的个性,冲击着校园的组织制度文化

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带给人们的是一个虚拟的环境。这种环境是建立在纯文本基础上的信息交换,对交流者而言,它不具有嗅觉和触觉的感受,其听觉和视觉也是受到限制的,但是这种虚拟的环境却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空间。

1.网络的虚拟性使网络主体具有一定的隐蔽性

人们常说,在因特网上,没有人知道你是谁。正是网络的隐蔽性,使得校园的师生可以在任何一个聊天室里尽兴地畅谈,还可以把自己的最新作品贴在某一个公告板上让他人去评价,而不需要考虑自己的身份,不需要顾及自己的面子。“伙伴”也好,“对手”也好,只是一个符号,一个代码,人与人之间的制约变得非常薄弱,只有虚拟和想象中的“自我”沿着网络尽情地流淌。

2.网络的虚拟性使网络主体的行为具有极大的自由度

在计算机网络中,除了一些保证服务器正常工作的管理员之外,没有管理者和统治者。人们可以“创造”自己的身份,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设计自己的行为方式。一切看上去是那么的自由,那么的令人随心所欲。这就使得网络主体的行为显现个性化的趋势,而这种个性化趋势的极端表现,就是对网络中虚拟世界的沉迷。(www.xing528.com)

第二,信息传递的数字化把人与社会的关系简化为人—机关系,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现在,教师上课使用多媒体,点击鼠标,教学内容可以跃然屏幕。将来,随着通信方式的不断完善,远程教育将发挥巨大的作用。讲台上的授课将被网络上的教师替代,成为一个展示着文字与图像的物理界面。人与人之间多了一层隔膜,情感的交流自然变得疏离。由于计算机网络所传递的只能是计算机自己所能够识别的符号,因此,不论什么东西输入计算机之后,其原先事物中所具有的复杂性与具体性都被抽象化了,人与社会的交流被简化为人与机器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也被湮没在数字符号之中,校园文化以情感作为媒介的渗透功能将会受到影响。电脑也许可以创造一切,但它创造不出情感,一个知识的世界绝不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如果忽视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与思想交流,师生之间将变得越来越疏远,甚至产生抗拒的心理。

第三,信息内容的广泛性带来了校园价值观念的多元化。

信息内容的“广”,主要是指计算机网络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开放性的文化。众所周知,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文化常常具有很强的区域性。它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生活方式的积淀。当信息高速公路的延伸把世间所有的信息都浓缩为“0”和“1”这两个数字时,时间的距离便大大缩短了,空间的阻隔也随之消除了,任何信息都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不受某个国家意识形态的控制而在网上畅通无阻。

信息的“泛”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是内容的庞杂。网络上的信息五花八门、包罗万象,足不出户就可以纵览大千世界。网上信息虽然应有尽有,但充斥了一些不客观、不科学,甚至是腐朽没落的东西,它会使校园中一些师生的心态变得更加复杂。此外就是信息内容所表现的无中心性。网络传播打破了传统的金字塔式的等级制,变有中心的辐射式传播为无中心的互联式传播,任何一个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可以与自己相联系的人相互沟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