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育人内涵解析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育人内涵解析

时间:2023-08-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园文化是大学育人的软实力。新形势下,社会多元思潮剧烈冲击着学生的思想与心灵,校园文化育人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与机遇,需要对校园文化育人的内涵有更深刻的把握,才能有力地提升校园文化育人的质量与水平。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显现,是精神文化的载体。为此,高校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使校园物质设施成为表现和传递文化的物质载体。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育人内涵解析

校园文化大学育人的软实力。校园文化不仅体现在教书育人、传道授业方面,更体现在营造学校的文化氛围、积累文化底蕴使其影响学生的道德修为、精神面貌,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道德风尚和文化氛围等方面。新形势下,社会多元思潮剧烈冲击着学生的思想与心灵,校园文化育人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与机遇,需要对校园文化育人的内涵有更深刻的把握,才能有力地提升校园文化育人的质量与水平。

(一)培育精神文化,实现文化认同

大学的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大学发展历程中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是大学社会声誉的突出体现,更是彰显大学特色的旗帜象征。校园文化在培育大学精神文化的过程中,重在实现凝聚广大师生思想意识的文化认同,使全体师生形成共有的价值观念、理想追求、心理素养、道德修为、思考方式、行为准则等精神层面的价值取向。在多元化思潮的背景下,高校要进一步明确精神文化的内涵,积极宣传文化特色,创立自身的精神文化品牌,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载体,传播精神文化的育人理念。高校一方面要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将其内化为学校精神文化的一部分,注重校园诚信和学术规范的建设;另一方面要提炼出特色精神文化的精髓,如校训、校歌、校徽、校旗、校史等,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特色文化与时代背景相结合,进一步明确学校的发展定位,展现出学校富有朝气的精神文化。

(二)丰富物质文化,实现文化熏陶

高校的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等方面的需求所创造出的物质产物和文化氛围,物质文化不仅是大学文化的外在体现,还是弘扬精神文化的重要保障。丰富物质文化的目的在于,以优美的文化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物质基础,为精神文化的传承与积淀提供物质载体,为师生学习、生活、工作提供文化熏陶的环境。物质文化体现在学校的建筑风格、基础设施、图书资料、仪器设备、雕塑盆景、地标建筑、广播报刊、网站论坛等,通过校园环境、人文景观的建设,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独特的文化风格,营造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新形势下,新媒体在学生群体中的广泛普及,使物质文化外延到网络平台,学校的网络社区、自媒体、网络公共平台作为学校文化氛围的组成部分,承担着愈加重要的文化熏陶功能,学校必须注重网络新媒体平台文化的建设,为网络平台的运营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和保障,更多地深入师生生活,宣传精神文化,使学生在接受网络信息的同时,不断地接受校园文化的熏陶。

(三)建立制度文化,实现文化引导

大学的制度文化是指维系大学运行周转,指导学生行为规范的政策、制度、法律等规则体系。大学的运营,不仅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还需要严格的制度管理。高校校园文化影响着大学制度的形成,制度的背后是文化使然,制度是文化的体现,反过来,制度也是传播、创造精神文化的重要保障,要维系一个组织高效、有序、规范地运行,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制度体系作监督引导。学校的制度文化存在于学校的大学章程、管理规定、仪式活动、教育形式等各个方面,深入学生会、社团、班级、团支部等学生组织,通过对学生行为的规范、制约,来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思维、行为准则,进而激发学生高尚的情感和道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以制度文化育人的目的。新形势下,学校要围绕精神文化培育的总体目标,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法制化、民主化建设,建立依法治校的制度文化,做好学生的文化引导工作。(www.xing528.com)

(四)加强行为文化,实现文化育人

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活动主体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方式,是学校中各个成员参与教学过程中所实施的各种行为,是一所高校精神风貌、校园文化和办学理念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同时,校园行为文化还集中体现了一所高校的校风、学风、干群关系及师生关系。高校行为文化是置身于现代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鲜明特色的亚文化,除具有多样性、发展性、传承性等社会文化的一般属性外,还具备先进性、规定性、教化性、辐射性等特征。

高校作为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场所,它的行为决定了传承和创新的理念,而一所高校的办学理念又必然会影响一所高校的办学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强化高校行为文化建设,树立良好的高校的形象,强化高校教职员工行为文化规范,要求其在各方面作表率,可以不断推进高校教学组织工作创新与创优,从而树立高校良好的社会形象。总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整个校园文化形成不仅是课外的校园文化活动,更要把握加强人文文化建设的本质,从教学、科研、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发展,营造全方位的文化育人环境。

(五)改善生态文化,实现文化发展

生态文化建立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认同的基础上,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选择和结果。学校教育的文化观应面对这种新形势,调整教育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子和教育对象的生理环境,即建立新的生态文化观。为此,一是要抓好学生生态知识的普及工作,利用校园宣传、网络服务、课堂教育、党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形式,开展生态知识普及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科学和人文知识中充分认识生态发展的规律,提高对生态发展的理解。二是要充分利用高校科研优势,创造先进的生态文化。高校在理论的探索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应组织相关人员加强对生态文明相关问题的研究,或从生态发展的角度考虑科技的创新,并把理论研究成果或科技成果回馈于社会,直接或间接推进生态文明进程。这对于学生来说,不仅能直接分享教师的研究成果,更能使他们切身感受社会对生态文化的认同程度,有利于生态文化观的形成。

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外在显现,是精神文化的载体。良好的校园布局、建筑风格、绿化美化,以及环境中蕴含的人文气息,是无声的育人方式,对陶冶情操、启迪智慧、积淀高雅的校园文化,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此,高校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使校园物质设施成为表现和传递文化的物质载体。建筑群体及其环境不仅要整体和谐、功能合理、简洁明快,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而且要赋予校园内包括楼堂馆所、花草树木等在内的建筑、设施和环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充满大学的历史荣耀、不俗的意志品格和高等学府特有的庄严、肃穆和凝重,处处展现出现代大学的科学、文明和进步,充分发挥校园环境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之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