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下工程施工对历史建筑影响的研究与实践

地下工程施工对历史建筑影响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邻近历史建筑的基坑,要加强基坑支护结构本身的设计,严格遵循变形控制准则,控制历史建筑的变形。一般统计表明,基坑围护体插入比不得小于0.8,特殊情况下,可大于1.2。内支撑方式主要是指钢筋混凝土内支撑、钢支撑或混合形式。钢筋混凝土内支撑能适应基坑轮廓形状复杂的内支撑布置,但必须在现场施工,而且需养护,施工工期长,拆除困难;钢支撑可场外加工,无需养护,施工工期短,拆除方便,但施工质量难以保证。

地下工程施工对历史建筑影响的研究与实践

对于邻近历史建筑的基坑,要加强基坑支护结构本身的设计,严格遵循变形控制准则,控制历史建筑的变形。

1.围护体刚度

邻近历史建筑的围护体必须具有相应的刚度,这样才能控制变形。对于重力坝,就是增加置换比和墙体宽度,提高水泥掺量;对于排桩,就是加大排桩桩径;对于地下连续墙,就是加大其厚度。

2.围护体插入比

围护体插入比是指基坑开挖面以下的长度和基坑开挖深度之比。一般情况下,围护体插入比越大越有利于控制基坑变形,同时基坑围护体底部必须进入相对硬土层一定深度,以有效控制基坑位移。一般统计表明,基坑围护体插入比不得小于0.8,特殊情况下,可大于1.2。(www.xing528.com)

3.内支撑设计

内支撑设计主要考虑内支撑方式、道数、间距等。内支撑方式主要是指钢筋混凝土内支撑、钢支撑或混合形式。钢筋混凝土内支撑能适应基坑轮廓形状复杂的内支撑布置,但必须在现场施工,而且需养护,施工工期长,拆除困难;钢支撑可场外加工,无需养护,施工工期短,拆除方便,但施工质量难以保证。对于有两道以上支撑的基坑,其内支撑第一道必须采用混凝土支撑。设计时必须结合具体情况选用内支撑方式。

内支撑的道数必须满足基坑围护体变形控制要求,而且还必须保证历史建筑变形在控制标准以内。理论上,内支撑道数多有利于变形控制,但道数多,会大大增加施工周期,而且换撑和拆除内支撑很不方便,会加大基坑变形的时间效应。内支撑的道数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具体通过计算确定。

内支撑的间距在历史建筑附近应适当减小,但不宜过小,以免影响施工和延长基坑施工周期,带来基坑变形的时间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