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国GeoSTAR天线设计技术

美国GeoSTAR天线设计技术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GeoSTAR的主要应用方向包括:1)天气预报。GeoSTAR将提供持续、稳定的微波对地观测手段,有助于研究大时间尺度上的水气循环和气候变化。表7-2GeoSTAR系统参数1.系统组成为了缩短研制进程,尽快验证综合孔径辐射计体制的有效性,NASA对300天线单元的GeoSTAR进行了简化,研制了24个天线单元的原理样机,原理样机系统框图如图7-22所示。按照NASA的规划,GeoSTAR需要在一颗卫星上实现对50 GHz和183 GHz两个频段的观测。

美国GeoSTAR天线设计技术

GeoSTAR(Geostationary Synthetic Thinned Aperture Radiometer)由美国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JPL)研制,利用地球静止轨道高远优势,实现对地球“圆盘”的持续观测,对天气和气象观测、预报意义显著,尤其是可以有效增强对飓风等瞬变大气现象的预报能力。

与传统星载辐射计不同,STAR采用二维接收机阵列组成大综合孔径,在不需要扫描、天线转动的情况下,利用干涉原理成像。

GeoSTAR的主要应用方向包括:

1)天气预报。有效提高预报准确性,提供风暴预报能力,每15 min完成一次对地球“盘面”的观测,数据更新速率高。

2)飓风判断。GeoSTAR可以准实时地(小于15 min更新率)获取飓风和大尺度大气对流的散射、位置、强度、纵向结构信息,可以同时对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的水(包括雨雪)进行观测,有助于完成飓风预测和强度判断。

3)降雨测量。GeoSTAR可以观测瞬时降雨量、强对流降水以及一天总雨量,且有助于洪水预警,与NASA的GPM(Global Precipitation Mission)和TRMM(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互为补充。

4)气候研究。GeoSTAR将提供持续、稳定的微波对地观测手段,有助于研究大时间尺度上的水气循环和气候变化

JPL已经成功研制50~56 GHz原理样机(图7-20),183 GHz原理样机也已完成。整星结构布局如图7-21所示。与原理样机研制同步开展的还有观测系统模拟实验(Observational System Simulation Experiment,OSSE),旨在实现精确的天气预报。

图7-20 50 GHz原理样机

图7-21 压紧状态整星结构

考虑到研究的连续性和反演算法的通用性,GeoSTAR采用与极轨辐射计AMSU同样的频段,主要系统参数如表7-2所示。

表7-2 GeoSTAR系统参数

1.系统组成

为了缩短研制进程,尽快验证综合孔径辐射计体制的有效性,NASA对300天线单元的GeoSTAR进行了简化,研制了24个天线单元的原理样机,原理样机系统框图如图7-22所示。

按照数据流的流向,主要模块的功能为:

(1)调整信号极化方向

接收机阵列与天线阵列的排布方向是一致的,呈Y形。为了保证进入接收机的信号极化方向一致,尽量减少信号损失,需要通过扭波导(twist waveguide)对Y形两个上臂的信号极化方向进行旋转±60°。

(2)噪声定标

在成像前,通过标准噪声源产生等效噪声温度约为5 K的噪声信号,并注入系统,又通过复相关器的响应,对系统幅度和相位的稳定性进行标定。

(3)单片式微波集成电路接收模块

首先通过3级单片式微波集成电路(Monolithic Microwave Integrated Circuit,MMIC)低噪放对信号进行放大,而后通过正交解调器将信号分为I、Q两路(带宽100 MHz),经带通滤波后进行数据采集并输出。数据采集位数为8位,但是考虑到乘法器仅利用符号信息,所以1位数据采集也可以满足要求。

图7-22 GeoSTAR原理样机系统框图

(4)复相关运算模块

对于一个包含300个天线单元的综合孔径辐射计系统,复相关运算中的乘法运算量将达到2×1013次/秒量级,为了完成如此高的运算速率,开发了1位数字乘加电路(1-bit digital multiply-and-add circuits)。数字信号进入复相关运算模块进行复相关运算,原理样机采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完成这些运算,星上系统需采用低功耗的ASICs(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s)。已研制了基于90 nm CMOS ASIC工艺的ASIC,带宽为500 MHz,有19×19路输入,预计所有芯片的总功耗小于20 W。

2.天线阵列

GeoSTAR采用Y形天线阵列;为了覆盖整个地球圆盘,无混叠视场角要求达到17.5°,最小天线间距为3.5倍波长(20 mm在50 GHz,6 mm在183 GHz);系统几何分辨率为50 km,最大基线长度在50 GHz时为4.7 m、在183 GHz时为1.1 m;每个天线臂的天线单元数量约为100个,总计约300个天线单元,可以组成约30 000个不同的基线,对应60 000个空间频率域(u,v)采样点。50 GHz原理样机的天线布局和空间频率域采样点如图7-23、图7-24所示。

图7-23 天线阵列布局示意

图7-24 空间频率域采样点位置示意

理论上,只要能形成不同长度的基线,天线阵列就可以采用各种构型,如Y形、U形、T形、O形、随机形等。但是根据NASA的研究结论,Y形阵列能够以最少的天线数量覆盖最多的空间频率域采样点,而且便于在星体上安装,因此GeoSTAR采用Y形天线阵列。

显然,对于不同频段,天线口径、天线间距、天线布局的要求各不相同。按照NASA的规划,GeoSTAR需要在一颗卫星上实现对50 GHz和183 GHz两个频段的观测。因此,需要进行双频段复合天线阵列设计。

双频段复合天线阵列在原有Y形阵列的基础上进行改进:(www.xing528.com)

1)50 GHz天线阵列外移8个单元,留出空间给183 GHz阵列。

2)外移将导致空间频率域(u,v)采样点的缺失,因此在50 GHz的阵列上需要补充8个天线单元来填补(u,v)采样点的缺失,最终形成F形天线阵列。

3)183 GHz阵列内嵌在中央,保持错位排列的Y形。

4)整个天线阵列由576个183 GHz天线单元组成206 760个不同基线,由312个50 GHz天线单元组成50 196个不同基线。

双频段GeoSTAR天线阵列布局如图7-25所示。

3.基于MMIC的集成接收模块

根据前文的介绍,为了满足几何分辨率和辐射分辨率要求,GeoSTAR需要由888个天线和接收单元组阵观测,最小基线长度仅有3.5λc,并且每一个天线单元都对应着一个接收模块。因此,在有限的空间内要想容纳888个接收单元,就必须采用轻量化、小型化、高度集成的接收模块来尽量减少其占用的空间。

图7-25 双频段GeoSTAR天线阵列布局

GeoSTAR研发团队在2010年成功研制了磷化铟(InP)、砷化镓(GaAs)MMIC低噪放、混频器,并最终集成为接收模块。

4.天线及测试

JPL在2010年公开的183 GHz频段,满足GeoSTAR无混叠视场角17°、最小基线6 mm的喇叭天线如图7-26所示,接收机测试系统如图7-27所示。

2011年,又公开了其在183 GHz原理样机上采用的新喇叭天线,其实物图和方向图如图7-28、图7-29所示。

5.近场测试

图7-26 183 GHz喇叭天线(2010年)

图7-27 183 GHz接收机测试系统(2010年)

图7-28 183 GHz喇叭天线(2011年)

图7-29 183 GHz喇叭天线方向图(2011年)

GeoSTAR原理样机的远场距离在200 m左右,为了逼真模拟GeoSTAR对地球成像的情况,目标需要填满17.5°视场范围,直径将达到60 m。显然,在地面很难完成这样的实验,因此,拟采用近场测试。测试距离为10 m,目标直径约为4 m。

原理样机每个天线臂的长度为0.18 m,在近场条件下,目标边缘点到辐射计中心和边缘的距离并不相等,存在1°的视角偏差,几何关系如图7-30所示,近场测试如图7-31所示。在这种情况下,传统使用于远场条件的反演方法将引入较大误差,所以必须对可见度函数进行修正,修正方法可参见相关文献。如图7-32所示,在修正前,直接将远场条件反演算法应用于近场测试时无法成像,经修正后,成像效果良好。

图7-30 近场测试几何关系示意

图7-31 近场测试场景

图7-32 近场测试反演方法效果比较

(a)可见度函数校正前;(b)可见度函数校正后

近场测试实际场景,用天空背景模拟宇宙冷背景,用一块直径为4 m的圆板模拟地球,距离原理样机16 m。在目标板上粘贴了两块长度分别为1.2 m和0.6 m的温控板,温控板的温度可以按需要进行调节。需要注意的是,背景辐射同样会进入接收机,在信号处理过程中需要进行“去混淆”处理,相关算法在NASA的文献中有所叙述。对目标板的成像结果如图7-33所示。

当温控板的温度连续变化时,反演的温度变化曲线如图7-34所示。其中,1组、2组曲线分别对应两块温控板的温度,3组曲线对应背景板的温度,实线为反演温度曲线,虚线为实际温度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通过GeoSTAR反演的温度误差在1 K左右。

图7-33 近场测试成像结果

图7-34 反演温度与实际温度对比曲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