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航天器合成孔径雷达天线设计技术

航天器合成孔径雷达天线设计技术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全天候、全天时的现代高分辨率微波遥感成像雷达。以卫星为平台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已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军事侦察、对地观测、资源勘测以及地壳微变监测等领域内,合成孔径雷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航天器合成孔径雷达天线设计技术

雷达最先的发明是用来对运动目标(飞机)进行定位和测距的,但在雷达显示器(PPI)上,微波雷达无法对目标进行成像,只能看到被测目标的位置、高度、速度信息,而看不到目标的“形状”。这是因为雷达分辨率不够高。雷达天线口径(D/λ)远小于光学镜头,以最基本的50 mm/F1.4镜头为例,其D/λ可达6×104,镜头分辨角为0.045°,而在X频段要达到同等分辨角的天线的直径要达到1 785 m,这在硬件上几乎不可能实现。

利用运动的飞机,在航迹上对同一目标进行多次测量,通过采用虚拟天线阵的方法能够获得尖锐的方向图。根据这一思路,1951年美国Goodyear公司的Carl Wiley首次提出采用多普勒分析改善雷达方位分辨率的方法,1953年Illinois大学的Sherwin等人用实验方法获得了第一张非聚焦型雷达图像,1953年在Michigan大学的学术讨论会上,许多学者提出了利用飞机的运动,可以将小口径的天线组成大型天线阵列的方案,即合成孔径雷达(SAR)的概念,1957年8月Michigan大学Cutrona与Leith等人与军方合作的第一个SAR系统,获得了第一张大面积全聚焦的SAR图像,从此SAR技术从理论走向了实践,进入了发展期。

合成孔径雷达是一种全天候、全天时的现代高分辨率微波遥感成像雷达。自20世纪50年代发明以来,已获得飞速发展。1978年6月美国发射了世界第一颗SAR卫星“Seasat-1”,工作在L频段。1983年9月苏联发射了一颗“COSMOS”1500海洋侧视SLR雷达卫星,工作在X频段。以卫星为平台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已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军事侦察、对地观测(地形测绘、植被分析、海洋和水文观测、环境与灾害监测)、资源勘测以及地壳微变监测等领域内,合成孔径雷达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www.xing528.com)

目前,我国成功发射了四颗合成孔径雷达卫星,2006年发射了L频段SAR卫星(遥感卫星一号),其采用了微带单元相控阵天线;2010年发射了X频段SAR卫星,其采用了微带单元相控阵天线;2012年11月发射了S频段SAR卫星(环境一号C星),其采用了喇叭阵列馈电展开式抛物面天线,如图7-50所示;2016年8月发射了C频段全极化SAR卫星(高分三号),其采用了双极化波导缝隙单元相控阵天线。

图7-50 中国环境一号SAR卫星效果(S频段、单极化VV)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