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艺术的类型性与现实的关系

艺术的类型性与现实的关系

时间:2023-08-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4]我们将艺术之现实分析为三种图式类型,无非是就个体而言,不同的艺术家主体所具有的诸方面规定性不同、从事的艺术门类不同,其精神观照因此会有所侧重。——谈论艺术的模仿性或模仿性艺术,其实就是说艺术家主体侧重于外观,侧重于艺术之现实的物理性。

艺术的类型性与现实的关系

艺术家艺术观照的范围而言,艺术之现实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造化”、大自然社会物质生活,而是指艺术家主体所面对、所经验的一切现象世界的存在,它可以是物理性的对象世界,也可以是艺术家主体的内心世界或所谓“精神世界”,还可以是对象化了的艺术本体——实际上,艺术之现实的存在取决于艺术家主体的精神观照的方式与范围。艺术家主体对现象世界的观照,既是对现象世界的反映或体验,也是对现象世界的投射或改造。它在一系列既相联系又处于不同层面的关系中展开和呈现。

在理论上,艺术家主体的精神观照可以被分析为不同的类型(或视角);中国古人所谓“师造化,师古人,师我心”[32],实际上已揭示出艺术家主体精神观照的三个不同视角,以及由此而来的具有普适性的艺术之现实的三大图式:外观、内照、观照之观照。

——外观,即所谓“外师造化”或“以天地为师”或“观物”:艺术家主体的精神观照向外的视角,造成了外观性的经验图式或艺术之现实的物理性(此处所谓的“物理性”,是泛指艺术家主体经验图式中对外部世界观照的一面,而非通常所说的作为自然科学学科的“物理”)。

——内照,即所谓“中得心源”或“观我”:艺术家主体的精神观照向内的视角,造成了内照性的经验图式或艺术之现实的心理性(此处所谓的“心理性”,是泛指艺术家主体经验图式中对内心世界观照的一面,而非狭义上的心理学的“心理”。

——观照之观照,即所谓“师古人”:艺术主体的精神观照对观照本身的审视,亦即对作为精神观照之产物的艺术品及艺术理论的重审,造成了观照之观照的经验图式或艺术之现实的艺理性(此处所谓的“艺理性”,则是指艺术家主体经验图式中对艺术本体自身规律观照的一面)。

必须反复强调的是,现实的艺术家主体的精神观照是无法将外观与内照与观照之观照割裂开来的,物理性的艺术之现实中包含有心理性与艺理性,心理性的艺术之现实中也同样包含着物理性与艺理性。就艺术家个体而言,在其艺术之现实形成之际,其艺理性现实同化并统率着物理性与心理性现实;[33]而在其进行艺术传达之际,其心理性现实或物理性现实又调动并组织着其他两方面。[34]我们将艺术之现实分析为三种图式类型,无非是就个体而言,不同的艺术家主体所具有的诸方面规定性不同、从事的艺术门类不同,其精神观照因此会有所侧重。换言之,艺术之现实的类型性,乃是艺术本体的形式所规定的、由艺术家主体精神观照的不同侧重造成的;反过来看,艺术家主体所观照的艺术之现实,将外化(或物化或对象化)为艺术本体之所传达,其精神观照的不同视角所造成的艺术之现实的不同类型,又决定着艺术本体的传达的不同侧重及其表现方式的不同追求。因而,从艺术所传达、所表现的,恰好能够反窥艺术家主体的精神观照图式及其艺术之现实的类型性。

——谈论艺术的模仿性或模仿性艺术,其实就是说艺术家主体侧重于外观,侧重于艺术之现实的物理性。艺术模仿理论中固然存在着“理想的模仿”之说,[35]即不满足于对外部世界直接、机械的模仿,要求通过艺术观照中心灵对外部世界的重组创造出超乎其上的完美形象;但无论如何,这种经验图式仍然是建基于外观的、物理性的。(www.xing528.com)

——谈论艺术的表现性或表现性艺术,其实就是说艺术家主体侧重于内照,侧重于艺术之现实的心理性;当然,表现性艺术并非全然不要模仿,甚至可以说,它必须借助于模仿这一形式;但它的目标不是要逼肖物理性的艺术之现实,而是重在艺术家主体的内心体验并且尽可能充分地将之传达出来。即此而论,表现性艺术的经验图式依据主要在于艺术家主体的精神内照。

——而谈论艺术的形式性或形式主义艺术,其实就是说艺术家主体侧重于观照之观照,侧重于艺术之现实的艺理性。同样,形式主义艺术并非完全没有模仿、没有表现,而是说,作为直接从艺术本体自身规律中演绎出来的艺术,其经验图式的基础主要在于艺术家主体的观照之观照。

显然,艺术主体精神观照之视角的不同、艺术之现实的类型分辨,仅仅是相对而言的“侧重”;而艺术之现实的整体性、不可分割性是绝对的,这恰好可以用来说明,为什么没有纯粹的模仿艺术,没有纯粹的表现艺术,也没有纯粹的形式主义艺术。

进而言之,由于艺术家个体诸方面规定的差异,其所接纳的艺术样式、所持有的艺术理念乃至其学艺经历、人生境遇等等,都会对其精神观照图式产生调节作用。事实上,艺术家主体所接纳的艺术样式的不同能够造成其精神观照的不同侧重;艺术家主体所持有的艺术理念的不同能够造成其精神观照诸元素的不同组合;而艺术主体的学艺经历、人生境遇等等也都能够对其精神观照的侧重与组合产生种种更为具体而复杂的调节。就个体而言,艺术家主体所接纳的艺术样式乃是其或外观、或内照、或观照之观照的艺术之现实的基本图式;而其所持有的艺术理念、学艺经历、人生境遇等等,都将会对这一基本图式进行微妙的调节、改造、重组,进而达到某种具体的平衡,形成其兼具个性与普适性的艺术之现实的图式结构。

将艺术之现实解析为外观、内照、观照之观照等三种基本的经验图式,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分析。事实上,由于艺术之现实本身所具有的整体性,由于现实的个体性艺术家主体学艺经历、人生境遇的曲折性与复杂性,这三种基本的经验图式总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重组,从而形成更为具体的、个性化的复合经验图式。[36]而艺术家主体的艺术理念、学艺经历、人生境遇及由此造成的价值取向的个体差异性,又决定了他的复合经验图式结构必然呈现出某种特定的中心片面性。[37]此处所谓的“中心片面性”,乃是指艺术家主体的整体性艺术之现实的某种侧重,即艺术家主体总是以某种特定的观照视角来统摄其复合的经验图式结构,在其外观、内照、观照之观照的经验图式中总是有主有辅、地位与作用并不均衡。可以说,以外观统摄其复合的经验图式,是模仿性艺术家的艺术之现实的总体特征;以内照统摄其复合的经验图式,是表现性艺术家的艺术之现实的总体特征;而以观照之观照统摄其复合的经验图式,则是形式主义艺术家的艺术之现实的总体特征——这是一种艺术家主体的规定差异造成的,是进行艺术创造所必然存在的“片面的深刻”;唯其中心片面性,艺术家主体才能够充分彰显出艺术创造的独特性。

当复合的外观、内照、观照之观照的经验图式处于均衡状态时,如果它充分发展、精深而高度完善,即是集大成的艺术家主体经验图式的基本特征;如果它发展不充分、不完善,即是平庸的艺术家主体经验图式的基本特征。在中西艺术史上,堪称集大成的艺术家毕竟寥若晨星,平庸的艺术家主体多被埋没,而为数众多、成就突出的艺术家,其艺术之现实几乎都以中心片面性为特征。由此可见,能否准确把握自身诸规定性的特殊优势,自觉发展自己的艺术观照和经验图式,乃是个体取得何种类型、何种程度的艺术成就的关键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