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湿陷性黄土地段路基施工及病害治理技术

湿陷性黄土地段路基施工及病害治理技术

时间:2023-08-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后决定对填土高度4米以上的黄土地基全部进行重锤强夯处理。

湿陷性黄土地段路基施工及病害治理技术

4.3.5.1 原地基处理

填方路基下沉的原因,除碾压质量影响外,主要是原地基在天然状态下的多孔性和遇水浸蚀所产生的湿陷性所致。对原地基处理,除对地表水要采取防止下渗措施外,通常还要采取重锤强夯、冲击碾压、石灰桩挤密、换填土等措施。

陕西境内210国道上的做法是:

(1)西三公路

因位于渭、泾川道地区,且有几千年的浇灌史,故可认为原地基已经过了湿陷,因此也未作处理。从通车以后效果来看,未曾发生过因黄土湿陷而引起的路基下沉。

(2)三铜公路

仅对跨越耀州区北大拉沟的上跨钢型桁架桥的地基作了石灰挤密桩加固,对路基地基没有进行处理,因而发生了很多问题。如浊浴河北塬上有两三处深沟高填土段均出现了严重的陷裂,到目前仍有沉陷的迹象;在耀州区以北黄堡以南一段水泥砼路面完工后,因紧挨路基一侧的渠水下渗而致使路基下沉,造成约200米砼路面断裂,不得不返工重修。在返工砼路面时,全部挖弃路基填土,对原地基进行了重锤强夯处理,现在质量很好。

(3)铜黄公路

鉴于三铜线的教训,施工前让承包人对地基每隔100m作了挖探和试验;摸清情况以后,委托省地质公司进行了地质调查并提出了处理方案。后决定对填土高度4米以上的黄土地基全部进行重锤强夯处理。同时,对浅基础的通道和涵洞地基作了石灰土或沙砾石换填处理。

(4)延塞公路

经地质调查,河漫滩地段和一级阶地曾经受过水流反复浸泡,均属于轻微湿陷路段(湿陷系数δ<0.03)。填筑前,对地基不作夯实处理要求,但将原地面压实标准提高到90%。在路基下部采用沙砾填筑,以防毛细水上升。二级阶地路段几乎全属于中等湿陷性黄土(δ:0.03~0.07,总湿陷介于△s=19.2~53.7之间),填筑前,对原地基采用了重锤强夯处理,受三管(油管、气管、供水管)影响路段和所有桥涵台背地基采用了灰土桩挤密处理,处理效果令人满意。

从以上几条路施工经验来看:在湿陷性黄土地段,对高填方和中等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特殊处理是非常必要的,而强夯和冲击碾压作为两种快速、有效的原地基处理方法能够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应该得到广泛的应用。

4.3.5.2 黄土路基施工

对湿陷性路段填方路基的施工,《公路路基设计规范》和《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均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以下几点值得重视:

①填挖结合处,由于填方本体的沉陷,结合处常被拉裂。因此,在纵向上,填筑前应对原地表清除净杂草并挖成向内倾斜的台阶;在横向上,往往由于结合面陡立而无法层层挖成台阶,可采用土工钉或土工布来加强结合。土工钉采用φ18长80cm钢筋,间距1~1.5m,两次填土后打一排,打进老土40cm。(www.xing528.com)

在铜黄公路,对填挖结合处采用冲击碾压,在延塞公路对填挖结合处采用重锤强夯,效果都不错。

②施工时要特别做好临时排水设施,防止水流集中冲刷边坡并浸泡坡脚处原地面。

③路基刷坡时不要全刷,在下部留出一定宽度保护坡脚。

④路面排水不宜散排,应采用路肩拦水带和急流槽的方式,将路面水集中引出。

⑤高路堑或高边坡开挖时,如发现黄土的节理与原设计资料不符,应及时修改坡率,以防止坡面崩坍。

⑥沙砾料源丰富路段(如延塞路),应尽可能采用沙砾料填筑路基(特别是下部路基)。

4.3.5.3 排水措施

由于黄土易被水冲刷、掏空以及遇水湿陷,因而做好排水系统是保证路基稳定的重要因素。施工时应注意:

在路堑顶部及靠山坡顶以上,做好截水沟及挡水埝,并且对水沟出口要进行铺砌加固处理。

对沟豁处的填土路基,如没有涵洞,应在洞口以外对地表水拦截集中,高接远送,尤其是进口处要作必要的防护工程;如无涵洞,应对上游路基坡脚以外进行夯实处理,以防水流“不走正路走斜路”或穿洞而过。

黄土路基的边沟应进行铺砌加固,尤其接缝或勾缝应做到水不渗漏。

4.3.5.4 陷穴治理

要对黄土的陷穴,尤其是路基上方的陷穴进行认真调查,查清陷穴的水源、发展方向及对路基可能造成的危害,并及时予以治理。

陷穴治理一般可采用灌砂、灌浆、开挖回填等措施。回填夯实适用于暗穴,明挖回填适用于较浅的暗穴,支撑回填适用于较深的暗穴,灌砂适用小而直的暗穴,灌泥浆适用大而深的暗穴。对陷穴的穴口处可采用石灰土或老黄土等不透水材料夯实封闭。为防止产生新的陷穴,挖方段坡顶上方的裂缝和积水坑洼处应夯填平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