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地下水径流与水质变化

地下水径流与水质变化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反之,在径流缓慢的地段,地下水的矿化度一般较高。承压水的径流强度主要取决于构造的开启程度。这种情况下,显然潜部地下水的径流强度大,随着深度加大而径流减弱,在一些埋深较大的自流斜地中,达一定深度后地下水甚至处于停滞状态。径流强度不同,水质亦往往变化,在一些封闭性较好的自流斜地中,地下水的矿化度由露头区向深处逐渐增大,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亦有规律地变化,因此根据水质情况可以定性地分析承压水的径流条件。

地下水径流与水质变化

1.潜水的径流

自然界中潜水总是由水位高处向水位低处流动,这种流动过程便是潜水的径流。潜水在径流过程中不断汇聚水量、溶虑介质、积累盐分,并将水量和盐分最终输送到排泄场所排出含水层。潜水的径流方向、强度和径流量受地形起伏、水文网的分布和切割情况、含水层的补给和排泄条件(位置、数量和方式),以及含水层的导水性能等因素影响。

潜水的径流强度通常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过水断面面积的水量——渗透速度来表示。显然,径流强度的大小与补给量、潜水的水力坡度、含水层的透水性能等因素成正比。径流强烈的地段,从岩石圈进入地下水中的盐分能及时被水流携走,地下水往往为低矿化的淡水。反之,在径流缓慢的地段,地下水的矿化度一般较高。含水层透水性能的差异可导致径流分配的差异。在水力坡度相同的情况下,透水性越好的地方,径流越通畅,径流强度越大,径流量也相对集中。因此在大河下游堆积平原中,在河流边岸附近及古河床分布地段,冲积物颗粒较粗,透水性较好,潜水径流条件也较好,是地下径流相对集中的地段,常常可以找到水量丰富、水质好的地下水流。

2.承压水的径流

自然条件下,承压水总是由测压水位高处向测压水位低处流动,最终排出含水层。承压水的径流强度主要取决于构造的开启程度。含水层出露部分越多,含水层的透水性能越好,地层挠曲程度越小,补给区到排泄区的距离越短,且二者间水头差越大,承压水的径流强度也越大,地下水溶虑淡化的趋势也就愈益明显。显然,补给区的补给条件(如降水量的多少及地表水体的水位情况等)同样也影响承压水的径流强度。地质构造的开启程度对承压的径流强度影响如图6-17所示,开启条件好的A层,两侧为补给区,中部含水层被地表水体切割构成排泄区,其补给区与排泄区间的距离较B层为短,其间的水头差值较B层要大,因此如果两层含水层的透水性能相近时,A层中地下水的径流强度显然较B层的要大。(www.xing528.com)

图6-17 不同开启程度的承压含水层中地下水运动情况

1—隔水层;2—承压含水层;3—潜水层;4—承压水的测压水位线;5—潜水位;6—承压水运动方向

自流斜地中地下水的径流强度与其构成条件有关。导水断层错断单斜含水层构成的自流斜地,断层便构成了其排泄通道,地下水露头区接受补给向下流动,最终由断层带排出含水层,断裂带的导水性能控制和影响地下水的径流强度。由阻水断层错断单斜含水层,或由于岩性尖灭、透水性减弱所组成的自流斜地,其一端属封闭性质,地下水的排泄区位于露头区中的地形低处,地下水由补给区顺含水层向下流动,到一定深度后受阻反流,于露头区地形低处排出。这种情况下,显然潜部地下水的径流强度大,随着深度加大而径流减弱,在一些埋深较大的自流斜地中,达一定深度后地下水甚至处于停滞状态。径流强度不同,水质亦往往变化,在一些封闭性较好的自流斜地中,地下水的矿化度由露头区向深处逐渐增大,地下水的化学成分亦有规律地变化,因此根据水质情况可以定性地分析承压水的径流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