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郭安娜故事:记忆·大连老街、周恩来总理的安抚和郭安娜的感激

郭安娜故事:记忆·大连老街、周恩来总理的安抚和郭安娜的感激

时间:2023-08-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郭安娜坚决不同意自己的儿子改变国籍,因为她不想因为战争,让父子在战场上相见。面对郭安娜的质问,郭沫若无言以对。最终由周恩来总理出面,安抚了愤恨的郭安娜,并让当时大连大学校长李一氓把郭和夫安排到大连大学研究所工作。郭安娜居所室内陈设极为普通,或因感激周恩来的缘故,墙上还挂有他的肖像。郭沫若的题字1994年8月15日,郭安娜在上海去世。

郭安娜故事:记忆·大连老街、周恩来总理的安抚和郭安娜的感激

高尔基路193/195号曾经住着两位家喻户晓的风云人物:一位是我国著名文豪郭沫若的夫人郭安娜,一位是我国奥运第一人刘长春。这座小楼原是砖红色的,多年来一直在不停地改变颜色。房子造型虽然简单,却始终有一种说不清的气质。

郭安娜是日本人,原名佐藤富子,是一个非常虔诚的基督教徒。1916年,她与父母决裂,和一见钟情的郭沫若同居。当时两人并没有其他生活来源,仅仅依靠郭沫若每月领取的32元官费助学金度日。1917年12月12日,他们的孩子郭和夫出生,一家人虽然过得艰苦,但也其乐融融。郭沫若最早发表的诗作《抱和儿在博多湾海浴》,就记述了那段生活的美好。

两个人毕竟是异国夫妻,一个要革命,一个要相夫教子,聚聚离离,在所难免。郭沫若一个人在国内时,曾写过一首《登临》表达对妻儿的思念。“我的安娜!我的阿和!你们是在家中吗?你们是在市中吗?你们是在念我吗?终究怕要下雨了,我要归去。”

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郭沫若又一次不辞而别。他走了以后,日本当局曾逮捕过郭安娜,甚至想让郭和夫加入日本籍。郭安娜坚决不同意自己的儿子改变国籍,因为她不想因为战争,让父子在战场上相见。

战争结束后,郭安娜带着儿子来到中国寻找郭沫若,那时郭沫若已经和于立群重组家庭。面对郭安娜的质问,郭沫若无言以对。最终由周恩来总理出面,安抚了愤恨的郭安娜,并让当时大连大学校长李一氓把郭和夫安排到大连大学研究所工作。后来,郭安娜的二儿子郭博也回到国内,被安排在上海工作。

郭安娜跟随郭和夫来到大连,居住在高尔基路上。他们住的房子原是大连大学讲师黄大能居住的。黄大能是黄炎培的儿子,也是我国著名水泥混凝土技术专家,他调走后该屋便拨给郭安娜母子居住。郭安娜居所室内陈设极为普通,或因感激周恩来的缘故,墙上还挂有他的肖像。当时,他们住的小楼门前还曾有解放军站岗。哨兵被撤走以后,那座绿色的岗亭还保留了很多年。多年来,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只是经常看到有邮递员来送包裹,那些包裹大多来自日本。

郭和夫一直从事有机化学、石油化学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他在国内化学界首次开展了页岩油的成分分析工作,为我国页岩油的综合利用提出了重要的科学依据。20世纪80年代,他还曾提出研制甲氰菊酯新农药的想法,并向当时的大连市市长推荐甲氰菊酯项目。(www.xing528.com)

郭和夫的容貌酷似郭沫若,为人传统,温和孝顺,对母亲总是百依百顺,凡事都让母亲高兴。郭和夫晚婚,直到1953年才结婚,他的妻子也是一个日本女子,叫上田喜代子,婚后改名为郭喜代。郭喜代是传统的日本女性,非常低调,处处以夫君为荣。

据传,20世纪50年代时,郭沫若曾经到大连化物所视察,实际上是想来看望自己的儿子。郭和夫因为愤恨父亲对母亲的背叛,视而不见,不和父亲说一句话。当然,骨肉情深,血亲的烙痕毕竟难以抹去,随着时光流逝,怨恨也慢慢淡化。1974年,中日关系正常化以后,郭和夫和郭喜代受邀参与编审《新日汉辞典》和《日汉大辞典》。这项巨大的工程接近尾声时,审稿组向郭和夫提出请郭沫若题写书名。郭和夫慨然允诺,过了不久,郭沫若邮来了题字。后来,这部辞书被评为全国优秀辞书,畅销海内外。

郭沫若的题字

1994年8月15日,郭安娜在上海去世。母子情深,至孝至哀,相隔不到一个月,郭和夫也悄然去世,高尔基路的老屋里只留下了郭喜代一个人。

如今,郭喜代也去了日本,和她的儿子郭昂住在一起。郭昂的妻子也是一个日本人。或是冥冥中的注定,郭家三代人的妻子都是贤淑善良的日本女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