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屈于孝养,达成和议的识宋

屈于孝养,达成和议的识宋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对金政策方面,高宗与孝宗有根本性的分歧,高宗倾向于维持和好,而孝宗锐志于恢复。汤思退主张答应金人要求,尽快达成和议;而孝宗对此断然拒绝,双方和谈一度停顿。孝宗拒绝割让四州,使和议再次搁浅,他对张浚说和议不成乃是天意,准备再次用兵。十二月,“隆兴和议”正式签订。孝宗欲拘留完颜仲,也因高宗反对而作罢。然而孝宗终于“屈于孝养”,“不敢北伐”。

屈于孝养,达成和议的识宋

在对金政策方面,高宗与孝宗有根本性的分歧,高宗倾向于维持和好,而孝宗锐志于恢复。孝宗即位初年的北伐得到了高宗的默许,这可以看作太上皇对今上恢复志向的妥协,高宗不能过分压抑孝宗的皇权,他自己也未尝不心存些许侥幸心理,想趁金朝内乱之机,坐收汴庄刺虎之利。但一见北伐遭遇挫折,高宗马上介入干预,要求孝宗放弃用兵,重回议和的轨道上来。符离兵败后,张浚、李显忠、邵宏渊等都被贬责,在高宗授意下,孝宗复用主和的汤思退为右相,主持与金和谈。

和谈的焦点之一是海、泗、唐、邓四州的归属,金人要求南宋继续遵守“绍兴和议”,归还四州,南宋高层则对此存在争议。汤思退主张答应金人要求,尽快达成和议;而孝宗对此断然拒绝,双方和谈一度停顿。隆兴元年十二月,汤思退接任因病辞职的陈康伯为左相,张浚被擢为右相,戴罪立功。这一安排清楚地反映出南宋高层的权力结构及政策分歧,汤思退是高宗主和路线的代表,张浚则象征着孝宗的恢复志向。

张浚派儿子张栻劝说孝宗不要让步,孝宗带他朝拜德寿宫,想要说服高宗。张栻对高宗畅言不应与金议和的种种原因,高宗却让张栻转告其父,国家需要度量民力国力来决定对金政策,金朝国内契丹族正在作乱,如果契丹事成,自可坐收其利,如果金朝平定了叛乱,则务要恤民治军,待时而动。张栻离开前,高宗再次叮嘱:“与卿父说不如和好。”此后,太上皇又“深劝上,令从和”,孝宗遂宣谕:“虏能以太上为兄,朕所喜者。朕意已定,正当因此兴起治功。”决定再派使节议和。孝宗特意到德寿宫,告知高宗已决定遣使,高宗非常高兴,甚至要自己单独准备一份礼物给金世宗。宋使胡昉至金营,对金帅说:“本朝皇帝恐为贵朝见欺,初不肯遣使,而太上爱惜生灵,不欲杜绝来命。”

金朝坚持索要四州,孝宗召集官员集议,群臣多欲答应金人要求,只有张浚、虞允文、胡铨等人认为不可。汤思退怒道:“此皆利害不切于己,大言误国,以邀美名。”为迫使孝宗同意,汤思退甚至抬出高宗,要孝宗“以社稷大计,奏禀上皇,而后从事”。这明显是对孝宗权威的蔑视,孝宗大怒,斥责汤思退道:“金无礼如此,卿犹欲言和,今日敌势,非秦桧时比,卿之议论,秦桧不若。”孝宗拒绝割让四州,使和议再次搁浅,他对张浚说和议不成乃是天意,准备再次用兵。高宗再次召来孝宗,劝他不要听信张浚之虚名,强调张浚惯于用国家的官爵、钱物做人情,来抬高自己的声誉。张浚遂被罢去,不久去世。(www.xing528.com)

汤思退为促成和议,竟然秘密派人到金营,告诉金人以重兵压境来迫使孝宗答应和谈。隆兴二年(1164)十月,金朝对南宋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进攻。知楚州魏胜率军拒于淮阳,都统制刘宝留守楚州。刘宝根据汤思退的命令,以正在议和为由,拒不出兵支援,接着弃城逃遁,致使魏胜战死于前线,楚州、濠州相继陷落,形势再度吃紧。南宋朝野舆论纷纷声讨汤思退争和撤备之罪,孝宗罢去汤思退相位,责居永州。太学生张观等72人又上书论汤思退奸邪误国,请斩之。汤思退忧悸而死。

在金朝的军事压力和太上皇的督促下,孝宗最终让步。隆兴二年十一月,派亲信王抃携参知政事周葵的书信,前往金元帅府求和。议和条款主要内容是:金宋约为叔侄之国;改岁贡为岁币,减十万;割商、秦之地,宋金边界恢复至完颜亮南侵前的状态;归还被俘人,叛亡者不与。金人入侵的目的本就是迫使南宋让步,遂接受和议条款,从两淮撤军。十二月,“隆兴和议”正式签订。次年四月,金遣完颜仲为报问和好使,孝宗不欲行“降榻受书”礼,与完颜仲发生争执,高宗命皇子邓王受书以进,才避免僵持。孝宗欲拘留完颜仲,也因高宗反对而作罢。

年复一年,太上皇厌战的心态并没有改变。他乐于看到孝宗一再派遣使臣请求金人归还河南,这也是他自己的目标,但却不能容许孝宗兴兵恢复。史书记载,孝宗每侍光尧,必力陈恢复大计以取旨,太上皇道:“大哥,俟老者百岁后,尔却议之。”孝宗自此不敢复言。孝宗“忧勤十闰,经营富强,将以雪耻”,其锐意恢复的志向,甚至连金人都知之甚详,金世宗时常说:“吾恐宋人之和,终不可恃。”告诫群臣“积钱谷,谨边备”。然而孝宗终于“屈于孝养”,“不敢北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