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戎昱的荆州怨愁,屈、宋式生命关怀

戎昱的荆州怨愁,屈、宋式生命关怀

时间:2023-10-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戎昱与屈、宋异代同乡,又曾为官荆楚之地且经历丧乱,诗作多为怨愁之声,表现出一种典型的屈、宋式的生命关怀,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哀民:对民众的生命关怀。戎昱生活的时代,吐蕃连年入侵,边地长期战乱。如果单从情调上看,戎昱的《塞下曲》之类的作品不似高适、岑参边塞诗那般昂扬雄放,然而,他表现出的屈原式的道德精神是永远值得推崇的。

戎昱的荆州怨愁,屈、宋式生命关怀

戎昱(744?—801?),荆南(今荆州市荆州区)人。辛元房《唐才子传》卷三戎昱小传说:“昱,荆南人。美风度,能谈。少举进士不第,乃放游名都。”《全唐诗》卷二百七十亦云:“戎昱,荆南人,登进士第。卫伯玉镇荆南,辟为从事。”戎昱大约于大历年间曾入崔瓘、卫伯玉、李昌夔幕府为僚,后任辰州刺史、虔州刺史,[30]晚年在湖南零陵任职,流寓桂州而终。《全唐诗》存诗一卷。

戎昱与屈、宋异代同乡,又曾为官荆楚之地且经历丧乱,诗作多为怨愁之声,表现出一种典型的屈、宋式的生命关怀,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哀民:对民众的生命关怀。

屈原作品给人以强烈震撼的原因有多方面,其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民众生命悲苦的深切关怀。《离骚》说:“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对人民的痛苦寄予无限的同情,首先源于自身生命痛苦的体验。戎昱亲身经历过安史之乱,目睹了安史叛军、回纥骑兵以及唐官兵反复蹂躏国土,悲忧自然而生,以诗歌反映残酷的社会现实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同样表现出“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如《苦哉行》其一:

彼鼠侵我厨,纵狸授粱肉。鼠虽为君却,狸食自须足。

冀雪大国耻,翻是大国辱。膻腥逼绮罗,砖瓦杂珠玉。

登楼非骋望,目笑是心哭。何意天乐中,至今奏胡曲。

《苦哉行五首》作者自注云:“宝应中过滑州洛阳后同王季友作。”傅璇琮先生考证:“戎昱的这五首《苦哉行》诗,当是他在宝应元年唐军收复河南以后,从滑州、洛阳西行,经过华阴渭南等地,见到王季友,两人以《苦哉行》为题,写了当时朝廷借回纥兵以平内乱这一错误政策所造成的社会矛盾和人民苦难。”[31]因为唐朝统治者自己无法很快平息安史之乱,最终借回纥之兵,才使这场动乱得以平息。据《通鉴》卷二二二载,宝应元年十月,“回纥入东京,肆行杀掠,死者万计,火累旬不灭。朔方、神策军亦以东京、郑、汴、汝州皆为贼境,所过掳掠,三月不已。比屋荡尽,士民皆衣纸。回纥悉置所掠宝货于河阳,留其将安恪守之。”这首诗正是对这些野蛮行为的真实描写,作者用“以狸却鼠,反受其害”为喻,直接批判唐肃宗以回纥兵破安史乱军的愚蠢行为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

中唐时代,民生多艰,不只是因为安禄山、史思明之类的叛乱,边塞战争也给人民带来灾难。戎昱生活的时代,吐蕃连年入侵,边地长期战乱。他的《塞下曲六首》表现了边地征战之苦:

塞北无草木,乌鸢巢僵尸。泱漭沙漠空,终日胡风吹。

战卒多苦辛,苦辛无四时。(其三)

城上画角哀,即知兵心苦。试问左右人,无言泪如雨。

何意休明时,终年事擎鼓。(其五)

塞北苦寒,瀚海无边,战死者的尸骨成了荒漠禽鸟的窝巢,守边的战士不分一年四季,固守边关,其生存条件之艰苦,心情之抑郁悲伤可想而知。诗人满怀同情之心,关怀戍边兵士的生命疾苦,以系列诗作加以咏叹,如果不是受到内心良知激情的驱动是不可能的。

如果单从情调上看,戎昱的《塞下曲》之类的作品不似高适岑参边塞诗那般昂扬雄放,然而,他表现出的屈原式的道德精神是永远值得推崇的。屈原、杜甫、戎昱,他们所具有的关怀民众的道德精神一脉相承,关心民族社稷的危亡,同情广大民众的疾苦,而自己又遭身世飘蓬坎坷挫折的各种磨难,面对生命的悲苦,品性磨砺得愈加圣洁高尚,心灵愈加宽厚仁爱,成为那个时代文人良心的最高体现。

二是悲秋:对自我的生命关怀。

文人悲秋,自古而然。宋玉《九辩》叹曰:“悲哉,秋之为气也!”中国文学史上产生了经二千年不息的巨大回声。正如陈继儒所评:“秋气可悲,想古闷如也;自玉一为指破,遂开千古怨端。”[32]于是,凡是可与秋联系起来的物态人事,纷至沓来,汇为一途,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抒情模式。(www.xing528.com)

戎昱自觉选择了这种抒情模式。《全唐诗》所收的125首戎昱诗作,其中13首是以“秋”字为题的,这还不算其他作品中咏“秋”的诗句。如《长安秋夕》《秋日感怀》《秋月》《江城秋雾》等,明显表现出对宋玉《九辩》悲秋主题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悲秋为送别,写“登山临水送将归”的离情别绪。

宋玉亭前悲暮秋,阳台路上雨初收。

应缘此处人多别,松竹萧萧也带愁。(《题宋玉亭》)

戎昱的这首《题宋玉亭》在认同宋玉悲秋意蕴的同时,特别强调了亲朋好友的离别之情。《九辩》云:“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汰寥兮天高而气清,寂廖兮收潦而水清。”秋风萧瑟,满目苍凉,戎昱站在宋玉亭前,自然联想到这位故楚才子当年的坎坷际遇以及《九辩》之中满纸悲愤,思接千载,见景生情,故有“松竹萧萧也带愁”的感喟。

戎昱本是一位很重情的诗人,他写的一些送别诗很叫人动情,如《抚州处士湖泛舟送北回两指此南昌县查溪兰若别》云:“……郡政我何有,别情君独深。禅庭古树秋,宿雨清沈沈。挥袂故里远,悲伤去住心。”把秋日送别友人的感伤之情借古树寒蝉,沉沉宿雨的悲凉秋景写出,颇为感人。不知宋代写情好手柳永是否从戎昱诗中受到启发,他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也是如此写秋景中骤雨后的古树寒蝉凄切之声,渲染出别离情人的伤心之处,更有出蓝之色。

其二,悲秋之声化而为乱世流离、坎坷人生的深沉喟叹。戎昱早年经历过残酷的安史之乱,《八月十五》云:“年少逢胡乱,时平似梦中。”乱世流离失所使他心灵深处留下很重的创伤。德宗建中三年(782年)诗人因事而遭到贬谪,他的《谪官辰州冬至日有怀》就抒写过他被贬谪后的悲伤心情,晚年又流寓桂州,境况凄凉。一生中遭遇到的人生挫折、乱离苦况不少。戎昱作为一位希望人生有所建树的封建文人,也曾怀着一腔报国热情,但现实生活总不遂人意。因此,深感光阴虚度,一事无成,所谓“万事无成空过日,十年多难不还乡,不知何处销兹愁,转觉愁随夜夜长。”(《江城秋霁》),大好的秋天景色不仅不能消解满心愁绪,反而使其忧思难忘,愁长连夜。他的《桂城早秋》是表现这种情感意绪最典型的作品:

远客惊秋早,江天夜露新。满庭惟有月,空馆更何人。

卜命知贵贱,伤寒舞剑频。猿啼曾下泪,可是为忧贫。

全诗诉说诗人困窘失志的处境,渲染秋江夜露、空馆孤月的环境,抒发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诗中没有“悲愁”二字,而悲愁之意满纸。胡应麟说屈原《九歌·湘夫人》“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形容秋景入画,宋玉《九辩》描写秋意入神,“皆千古言秋之祖。六代、唐人诗赋,靡不出此者。”[33]如此说来,戎昱之诗真可谓深得屈宋所赋秋意之旨了。

其三,悲秋为怀乡,写深衷难抑的故乡情思。这也是戎昱悲秋诗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一个方面。戎昱大约二十岁离开故乡荆南,又经历各种战乱,大部分时间或在外做官,或当幕僚,或身遭贬谪,流寓外乡,只有大历二年、三年(766年、767年)回江陵被当时的荆南节度使卫伯玉辟为从事。这样一种人生旅程,使得他常有怀乡之思。如《长安秋夕》《客堂秋夕》《云梦故城秋望》《秋日感怀》《秋月》《江城秋霁》《秋夜梁十三厅事》《成都暮雨秋》《秋馆雨后得弟兄书即事李明府》等,都是秋日怀乡之作。宋玉《九辩》云:“悲忧穷戚兮独处廓,有美一人兮心不绎。去乡离家兮徕远客,超逍遥兮今焉薄。”戎昱有着同宋玉一样的怀乡情结,并且比他来得更强烈,更绵长不断。“八月更漏长,愁人起常早。闭门寂无事,满院生秋草。昨夜西窗梦,梦人荆南道。远客归去来,在家贫亦好。”(《长安秋夕》)由于孤独寂寞,感秋草满院、一片萧瑟之景,便有了怀乡梦,理智迫使诗人在外游宦,希望求得功名,但无意间却流露出“在家贫亦好”等对功成名就的否定性话语。这种内心深处的矛盾心态,更加深了诗歌的感伤色彩。

刘勰文心雕龙·明诗》云:“人禀七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34]一年之中,秋天的肃杀之气,悲凉之景最容易引发人去国怀乡的愁思。“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惆怅兮而私自怜。”宋玉的话在戎昱的许多诗中得到了回应。如《云梦故城秋望》诗:“故国遗墟在,登临想旧游。一朝人事变,千载水空流。梦渚鸿声晚,荆门树色秋。片云凝不散,遥挂望乡愁。弟兄书忽到,一夜喜兼愁。空馆复闻雨,家贫怯到秋。”

戎显悲秋怀乡,部分来自身处异地他乡的难耐寂寞,有时也因人事变幻有“物是人非”之感。正所谓“去家既久,怀土弥笃。方思之殷,何物不感!曲街委巷,罔不兴咏;水泉草木,咸足悲焉。”[35]戎昱诗中所谓故国遗墟,悠悠流水,梦渚鸿声,荆门树色,还有一封家书,一夜秋雨等等,都是引发故乡情怀的媒触。又如《秋月》诗中云:“江干入夜杵声秋,百尺疏桐挂斗牛。思苦自看明月苦,人愁不是月华愁。”潜藏在无意识深处的怀乡情结是不可开解的,它不期而来,不招而至,本质上它是以别离故乡为前提,以孤独心态为特征的生命体验。

图6-5 (元代)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戎昱咏秋诗意对后世的绘画艺术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只要看元代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倪瓒的《渔庄秋霁图》、明代徐贲的《秋林草亭图》、董其昌的《山庄秋景图》等,无不受戎昱咏秋诗意的启发和影响。

综观戎昱之诗,其中有着很强烈的生命意识,在很大程度上,戎昱的生命观和诗中所表现的生命关怀,就是承屈、宋而来的。虽然,屈、宋的作品带有很鲜明的神话思维的特点,呈现出“惊采绝艳”的艺术风格,而戎昱的诗主要是对现实生活、人生际遇的生命感叹,但戎昱毕竟遭遇到与屈、宋相似的现实挫折,人的生命之流总是相通的。关怀民生疾苦,忧患国家安危,希望人生价值得以实现,以此看屈、宋与戎昱的作品,它们显现出惊人的一致性。严羽《沧浪诗话·诗评》说:“戎昱在盛唐为最下,已滥觞晚唐矣。戎昱之诗,有绝似晚唐者。”[36]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十六说:“大历才子及接开、宝诸公相倡和者,未可缕指。钱起、司空曙之于王维,戎昱之于杜甫,其尤著者。”从严格意义上说,他唱出的是低沉哀婉的中唐之音,说他滥觞晚唐不能说没有道理,说他近承杜甫也不为错,但追根溯源,他倒是真正秉承了屈、宋遗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