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主要构件与节点设计实例

主要构件与节点设计实例

时间:2023-08-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项目主要构件采用了预制混凝土柱、预制混凝土叠合梁、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主要连接节点包括预制柱的连接、预制梁柱的连接、预应力叠合板的连接等。混凝土柱采用这种拆分方式,符合了预制构件的标准化要求,连接节点较少,施工时容易保证柱的垂直度和施工累计误差,方便了工厂制作,运输和吊装也简单、易行。与传统预制构件浆锚搭接连接方式相比,套筒灌浆的连接方式具有连接长度大大减少、构件吊装就位方便的优势。

主要构件与节点设计实例

本项目主要构件采用了预制混凝土柱、预制混凝土叠合梁、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主要连接节点包括预制柱的连接、预制梁柱的连接、预应力叠合板的连接等。

1)预制混凝土柱

本项目的柱主要截面有(mm×mm)600×550,600×500,550×550,550×500等4种类型。经过研究并学习国内外先进的预制装配技术,将混凝土柱按楼层拆分为单节柱,单节柱长度2 880 mm,重量约1.8~2.0 t(图3-5)。混凝土柱采用这种拆分方式,符合了预制构件的标准化要求,连接节点较少,施工时容易保证柱的垂直度和施工累计误差,方便了工厂制作,运输和吊装也简单、易行。

图3-5 预制混凝土柱

2)预制混凝土叠合梁

本项目的主、次梁均采用预制混凝土叠合梁,梁截面主要采用(mm×mm×mm)300×560×140,300×310×140,300×260×140,其中叠合层厚度140 mm。

3)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

本项目的全部楼板采用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

传统的现浇楼板存在现场施工量大、湿作业多、材料浪费多、施工垃圾多、楼板容易出现裂缝等问题。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采取部分预制、部分现浇的方式,其中的预制板在工厂内预先生产,现场仅需安装,不需模板,施工现场钢筋及混凝土工程量较少,板底不需粉刷,预应力技术的采用使得楼板结构含钢量减少,支撑系统脚手架工程量为现浇板的31%左右,现场钢筋工程量为现浇板的30%左右,现场混凝土浇筑量为现浇板的57%左右。

本项目设计中叠合楼板板厚140 mm,其中预制板厚60 mm,叠合层80 mm(图3-6)。

图3-6 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

4)预制柱的连接

本项目预制柱采用套筒灌浆的连接方式。与传统预制构件浆锚搭接连接方式相比,套筒灌浆的连接方式具有连接长度大大减少、构件吊装就位方便的优势。灌浆料是流动性能很好的高强度材料,在压力作用下可以保证灌浆的密实性,大量试验数据也已证实套筒灌浆连接方式可以达到钢筋等强连接的效果。(www.xing528.com)

预制柱内套筒钢筋的连接长度仅仅为8d(d为钢筋直径),现场预制柱吊装后采用专用的灌浆料压力灌注,灌浆料的28天强度需大于85 MPa,24小时竖向膨胀率在0.05%~0.5%之间。《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2014)中将套筒灌浆连接定为首选连接方式(图3-7)。

图3-7 直螺纹灌浆套筒

5)预制梁柱的连接

本项目预制梁柱的连接采用了键槽后浇筑技术。

叠合梁在构件厂生产时梁端部预制键槽,键槽净空尺寸:200 mm(宽)×210 mm(高)×500 m(长),键槽壁厚50 mm。键槽钢筋绑扎时,为确保钢筋位置的准确,键槽预留“U”形开口箍,待梁柱钢筋绑扎完成,在键槽上安装“∩”形开口箍与原预留“U”形开口箍双面焊接5d。梁柱支座节点钢筋连接采用端锚新技术,解决了钢筋锚固施工困难的问题,同时解决单节柱与柱接头钢筋连接、绑扎的施工难题,采用端锚新工艺,可减少成本一半,提高功效一倍(图3-8)。

图3-8 预制梁柱连接

6)预应力叠合板的连接

本项目采用预应力叠合板。由于施工工艺的特点,预制预应力底板均为单向板,分支承边与非支承边,仅支承边留有与其他构件连接的钢筋,而非支承边则无预留连接钢筋。而本项目的楼板大多数是双向板,采用预制预应力底板时出现以下问题:

(1)楼板与竖向构件的连接在非支承边仅有一半的楼板厚度,使楼板水平力的传递受到影响。

(2)楼板下部存在几条拼缝,使楼板的刚度受到影响,楼板的整体性削弱,与结构分析采用的计算模型有误差。

为解决以上问题,本项目在预制预应力底板的非支承边,利用预制预应力底板内的分布筋外伸作为连接钢筋,实现了非支承边与竖向构件的可靠连接以及单向板非支承边的相互可靠连接(图3-9)。

图3-9 预应力叠合板非支承边连接
1—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板;2—预应力钢筋;3—分布筋;4—现浇叠合层;5—分布筋拼缝处弯起;6—楼面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