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代吐蕃史与西北民族史研究:瓯脱的地理特征与居住情况

唐代吐蕃史与西北民族史研究:瓯脱的地理特征与居住情况

时间:2023-08-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前文所引,“与匈奴间中有弃地,莫居千余里,各居其边为瓯脱”。可见,“瓯脱”是各居其边所为。至此,我们可以说,“瓯脱”不是“中立地带”或“中间地带”。因为“瓯脱”并不仅仅是所居之室,同上理,发人民屯室当然是不行的。

唐代吐蕃史与西北民族史研究:瓯脱的地理特征与居住情况

“瓯脱”的含义,因匈奴没有文字、汉文史籍记载又不详,历代史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弄清其本义,对匈奴史的研究将具有一定价值。

“瓯脱”一词,首见于《史记·匈奴列传》,文云:“东胡王愈益骄,西侵。与匈奴间中有弃地,莫居千余里,各居其边为瓯脱。东胡使使谓冒顿曰:‘匈奴所与我界瓯脱外弃地,匈奴非能至也,吾欲有之。’”

对于“瓯脱”的解释,自汉代以来大约有这样几种:(一) 《史记集解》引韦昭曰:瓯脱,“界上屯守处”。(二) 《史记索引》引服虔云:瓯脱,“作土室以伺汉人”;又纂文曰:“瓯脱,土穴也。”(三) 以瓯脱为地名;(四) 张守节《史记正义》按:“境上斥候之室为瓯脱。”(五) 颜师古曰:“境上侯望之处,若今之伏宿(处)(舍)也。”(六) 林干先生《匈奴史》一书认为,瓯脱是匈奴语边界之意,即两国间的“中立地带”。

以上几种观点,大体可归为三类:第一,认为瓯脱是边界防守处或设施〔包括(一) (二) (四) (五) 〕。第二,以瓯脱为地名。第三,以瓯脱为边界上的中立地带。我以为第二种观点值得商榷;第三种说法有其独到之处,即提出了古代边界上有中间地带这一重要事实,但把瓯脱等同于中间地带似乎也不妥当。至于第一种观点大体正确,若仔细琢磨则可剔去其主观臆测的东西,得到更近于事实的解释。

以瓯脱为地名的说法,其谬误是显而易见的,因为瓯脱不是只在匈奴与东胡边界上才有,在匈奴与汉朝边界上也有瓯脱。《汉书·匈奴传》上载:宣帝地节二年秋,“匈奴前所得西嗕居左地者,其君长以下数千人,皆驱产而行,与瓯脱战,所杀伤甚众,遂南降汉”。据林干先生考证,此处瓯脱位置在云中郡,即属于汉匈接壤的边界地区。又如《汉书·匈奴传》下载:元帝初元五年,郅支单于杀汉使谷吉,“汉不知吉音问,而匈奴降者言,闻瓯脱皆杀之”。可见汉匈之间也有瓯脱,因其有军事防守意义,可以推知,匈奴与其他国家临界处应当都有瓯脱,它不会因为匈奴与汉或其他国家社会制度差别而例外。地名之说自然不足为训。

瓯脱既不是边界代名,也不是中间地带,这可以以《史记·匈奴列传》为证。如前文所引,“与匈奴间中有弃地,莫居千余里,各居其边为瓯脱”。可见,“瓯脱”是各居其边所为。我认为,这里的“为”字作动词用,可译为设立、建置等,而并不是当“作为”讲。所谓“中立地带”无疑是存在的,其理由诚如恩格斯所言:“由这种不确定的疆界隔开的地区,乃是部落的公有土地,而为相邻部落所承认,并由部落自己来防卫,以免他人侵占。”而且这样的地带“在语言接近的各部落中间,中立地带比较狭小,在语言不接近的各部落中间,中立地带比较大”。(1) 但是,这里的“中立地带”正是上面引文中的“弃地”,而“弃地”与“瓯脱”的地理关系原文已非常明确,即弃地在我界瓯脱外。若以“瓯脱”为中立地带,那么“弃地”岂不跑到邻国领土上了吗?!显然,“界”字在这里是作“瓯脱”的定语,“瓯脱”在边界上,又不等同于边界,否则“界”与“瓯脱”岂不有叠床之嫌,于古人文理也有所不通。同时,《汉书·匈奴传》上记载,昭帝元凤元年,匈奴发兵寇汉边,“汉兵追之,斩首获虏九千人,生得瓯脱王,汉无所失亡。匈奴见瓯脱王在汉,恐以为道击之,即西北远去,不敢南逐水草,发人民屯瓯脱”。若以瓯脱为“中立地带”公共占有,则“瓯脱王”所领地区是不明确的,显然,那样解释与原文本意、与自然情理皆不通。至此,我们可以说,“瓯脱”不是“中立地带”或“中间地带”。

三(www.xing528.com)

至于第一种观点,我们将逐条分析,去其谬误。首先,服虔把瓯脱释为“作土室以伺汉人”以及“瓯脱,土穴也”的说法,尚欠确切。因为匈奴与东胡边界上也有瓯脱,难道也是伺汉人的吗?其次,“瓯脱”既为土穴,那么“瓯脱王”以及“发人民屯瓯脱”怎么解释得通呢?而且边境之上,尤其在古代的北方,作土穴御敌,瞭望敌情,这简直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第二,张守节《史记正义》按:“境上斥候之室为瓯脱”的说法也嫌欠妥。因为“瓯脱”并不仅仅是所居之室,同上理,发人民屯室当然是不行的。张氏道出了“瓯脱”在边界上自己一方,且用于军事目的这一部分意义,但其所指终属过分拘泥和狭隘,且非本义。

第三,颜师古释瓯脱为“境上候望之处,若今之伏宿也”。此与张守节的“按”大同小异,但是,“瓯脱”之义并非仅是候望之处,候望乃是其任务的一个方面而已,颜说点明了“瓯脱”的狭义。

清人丁谦在《汉书匈奴传地理考证》一书中说:“传既名言‘弃地莫居’又言‘各居其边为瓯脱’,则瓯脱指弃地而言,原文极明析。……且细读本文并无防守意义。……抑知地亘千里,何能偏守?既无人居,守之何为?……要之,瓯脱二字为当时方言,今难确解,然大意不过谓不毛之地,不足以居人。……何所见‘作土室以伺’,又何所见而曰‘境上候望处耶’?”。

其实,丁氏之议未必公允,理由如前述,弃地在“瓯脱”之外自非瓯脱。《汉书·苏武传》明确记载李陵至北海告知苏武“瓯脱捕得云中生口……”等语,且匈奴被汉朝打败逃亡时“不敢南逐水草,发人民屯瓯脱”,以及西嗕部落逃奔汉朝时,与匈奴贵族守卫军在瓯脱战斗的记载,难道不能说明“瓯脱”有屯军、有屯民吗?而且设有“瓯脱王”,怎么能无人居无人守呢?虽属不毛,却并非无人,诚如冒顿单于所言:“地者,国之本也。”远胜美妾良马!固然,“作土室以伺”“境上候望处”的解释不足以完全服人,然丁氏所言也非事实。至于说:瓯脱,不是“不足以居人”而是“不应该居人”也与史载相悖,证据如前述。

由上知,“瓯脱”或为匈奴语,或为汉代方言今虽无法确知,然其含义却是明白的:(一) 瓯脱在汉、匈或匈奴与东胡各自边界的一方;(二) 在双方瓯脱之外为“弃地”即“中间地带”,双方共同占有;(三) 瓯脱既在边界上,双方均有一些军事设施或以瓯脱代称之,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种狭称;(四) 瓯脱有驻军,匈奴甚至设有“瓯脱王”管辖;(五) 瓯脱有人民屯守,军事和生产相结合,以加强抵御力量。由此,我们认为,韦昭的解释亦即瓯脱,“界上屯守处”较为确当。需要补充的是,“瓯脱”有两层含义,或者说一为本意,一为引申之意,即边界上屯守处为原意,因在边界上有军事防守作用,自然要设立哨所之类,故而,有时又可作候望或斥候之所讲。而且,这种边界,并非双方哨卡紧密相连,而是两界之间有弃地,亦即有中间地带,与今日之两国边界线略有不同。

原载《民族研究》1987年第3期

(1) 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