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渌江书院经费支出与变革-清代地方书院实态

渌江书院经费支出与变革-清代地方书院实态

时间:2023-09-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邑尊、两学师及礼科备钱之数,仍如原规。他率先捐出养廉银400两,置田2硕8升正。其未住斋者,虽取录正、附,不能觊觎。至各斋捡盖屋宇,及修整床铺、桌凳等项,工赀一切出自岁修,食用各斋自备。历已酌定章程,讲堂及内堂屋宇岁修,出赀修整。其出入用费数目,仍归兴贤堂掌数人经管。如此一来,工程量大大增加,原来的束修、膏火和岁修统出一处的制度难以为继

渌江书院经费支出与变革-清代地方书院实态

(一)束修

束修“原指10条干肉,后世用以此称学生送给老师的薪金,书院亦沿用此称,或作束金、修金、修脯等”[41]。渌江书院制定有专门的《束修规条》,对山长的薪俸作了详细规定:

一、束修向例邑尊逐年捐养廉钱壹百贰拾串,两学博收义学田租,备钱陆拾肆串,礼科亦收义学田租,备钱壹拾陆串。后崔邑侯莅任,见修脯过俭,非所以重道隆师,因捐廉置产,暨募邑绅捐田贰拾陆硕有奇,每年增束修钱壹百肆拾串,并旧规叁百肆拾串,以贰百肆拾串为束修,陆拾串为薪水,贰拾串为节礼,贰拾串为丁役辛工,按三节呈送。邑尊、两学师及礼科备钱之数,仍如原规。[42]

以上可见,咸丰以前,渌江书院的山长掌教一年可得束修200串,主要由知县、儒学和县礼科三方提供。其详细构成为:县令逐年捐养廉银120串,加儒学经管的学田收入64串和礼科经管的学田收入16串,“多历年所,垂为定额”[43]。这其中县令的捐钱比重有60%之多。在这之后,因书院山长的薪资水平太低,以致发生了“屡致讲席空悬”的情况,因此到咸丰时,知县崔斌再次发起了捐赠活动。他率先捐出养廉银400两,置田2硕8升正。同时,他劝邑绅潘祖垓等捐束修田19硕以上,妥议章程,酌增山长束修钱至340串。在这340串收入中,240串为束修,60串为薪水,20串为节礼,20串为丁役辛工,按三节呈送。从中可以看出,渌江书院的山长除了享受正常的薪水待遇外,还拥有福利、补贴等费用,这说明当时山长的薪俸制度已然非常成熟。

此外,《束修规条》还规定书院的束修田和束修钱由专门设立的束修首士打理,详见本章第一节。

(二)膏火

膏火的本义原是指膏油灯火,之后被用来泛指官学、书院发给肄业学生的津贴。渌江书院亦有相应的膏火制度,并制定《书院膏火规条》专门对其进行了规定,节选如下:

一、书院斋房原有成数,凡遇考取生童有为家事羁身,及别处从师就馆不能住斋者,不必赴试,致防去取。其应考者,生监正取拾名,附取拾名。如生监赴考应取者不能满额,即将所余之额裁给童生。童生本额,正、附各取叁拾名。通计生童额课,共捌拾名,务必居斋诵习,先期照所取之名,出挥定坐,毋得观望不前。其余与考生童,虽未经取录正、附课名,仍按其文理优劣,挨次填榜,无论人数多寡,统列额外附课,以备取录。生童内临起馆时,有故不到者,循序补入,总以额满为止。至此外尚有未预甄别而愿住院肄业者,必待起馆后坐列有余,方可入斋,毋得先进斋房,混占已考生童之位。

一、住院生童月课,无论官课、馆课,每课甄别超、特、壹叁等,发榜昭示,设立课簿,挨次登记,公请山长收存。散馆之日,发交总理。超取壹课作叁课,特取壹课作两课,壹等仅循其分,俟将所收租谷易价,除公用余钱若干,核算每课得钱若干,照等级按课数多寡分给,以示奖励。其未住斋者,虽取录正、附,不能觊觎。[44]

以上可见,渌江书院膏火的分发对象只是在院肄业生童,那些记名而不住院者,不在发给之列。膏火的主要来源是膏火田租和铺屋行租收入,发放的数额没有定数,每年根据膏火田产的实际收入来决定分发总数额,再根据生童一年的考课成绩区分等级,“核算每课得钱若干,照等级按课数多寡分给”[45]

书院的膏火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儒学负责经营管理,另一部分则归膏火总理掌控。儒学经管的膏火田,“每岁除报销外,仅余银贰拾两,折钱拾陆千文”。膏火总理经管的膏火田产有田、塘、屋三种,耕田有34硕有奇(其中的13硕5斗为书院自买,其余为捐赠而来),塘1斗8升,屋1栋,地基3所。这些田产“岁收租谷及铺屋行租钱”,租谷按时价易银,“除遇岁歉酌减、检收字纸、一切公用开销外,其余分给在院肄业生童,以资膏火”。此外,同治时的醴陵知县张玉森将醴陵县的“山厘”收入分出200串奖励书院诸生,“其钱交束修首士经理,积息置产,永为膏火之赀,在院生童不得逐年分给”[46]

乾隆光绪,醴陵官民不断为渌江书院置买膏火田产,这些产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越积越多,书院的膏火收入也逐渐丰厚,伴随着这一过程的是书院招生规模的日益扩大,其生童规模在道光时约为60人,光绪初为80人,光绪末时猛增至200人。可见,一所书院的膏火收入是影响其招生规模的重要因素。

(三)岁修(www.xing528.com)

岁修指常年维修书院建筑的工作。渌江书院的岁修经费来自士绅捐赠的岁修田,据《渌江书院志》记载,早在书院创建初期,知县田彬就率绅民为书院捐赠了12硕3斗8升的学田,岁收租谷149硕7斗,“以每硕四钱变价,易银伍十九两八钱八分,添充馆师修脯、生童膏火及修葺学舍等费”。此时的渌江书院并没有专门的岁修田,只是笼统地和束修、膏火等项一并核算。渌江书院拥有专门的岁修田是在道光以后,由邑绅张文纶、萧振武等捐田产2硕2斗5升,又自买岁修田9斗,合计3硕有奇。众姓捐屋宇土园1所,其收入也作为岁修来源。每年所入的租谷只能专款专用,倘有盈余,亦只能积攒以添置田产,“以备后日不时之需,不得分给肄业生童膏火”[47]

渌江书院的《岁修规条》详细规定了书院岁修工作的流程:

一、书院讲堂内外,屋宇损坏,门堂夫向首士报知。首士看明,然后倩工来院,逐一修整。其所需木料砖瓦,皆岁修备办。至各斋捡盖屋宇,及修整床铺、桌凳等项,工赀一切出自岁修,食用各斋自备。

一、治东考棚,士子梯云初基,风霜侵剥,捡盖在所必需。但岁修所入之项无多,统归修整,势有难全。历已酌定章程,讲堂及内堂屋宇岁修,出赀修整。东西两旁号舍损坏,皆兴贤堂补葺,不与岁修之事。

一、岁修田种仅叁硕有奇,每岁所入租谷只堪作修葺之赀。倘有赢余,亦须铢积,添置田产,以备后日不时之需,不得分给肄业生童膏火。

一、岁修事宜,束修首士兼理,肄业生童不得干预。其出入用费数目,仍归兴贤堂掌数人经管。[48]

在这一流程中,门堂夫充当了检查、通报的角色,束修首士则拥有决定权,兴贤堂掌数人负责记录“出入用费数目”,各有职守。而生童只需专心居斋诵习,“不得干预”。

渌江书院在道光九年(1829)时迁建于西山,其青云山故址被全部改作考棚,因此渌江书院除了要负责西山书院新址的建筑岁修外,还要承担青云山故地的建筑修葺。如此一来,工程量大大增加,原来的束修、膏火和岁修统出一处的制度难以为继,必须开辟专门用作书院、考棚两地建筑维护之用的岁修田。道光十二年,邑绅张文纶为书院捐赠岁修田1硕5斗9升正,上报知县立案。这是渌江书院历史上的第一块岁修田,张文纶也受邀撰写了《捐岁修田碑记》,勒石以为纪念:

渌江之有书院而兼设考棚,旧矣。书院膏火之饮助,亦日益矣。尔年,邑首士以考棚近县署为宜,而书院则宜远城市,仰体圣朝作育之旨,请于邑尊陈葭塘父师,度地于本邑对江,迤逦而上,营建渌江书院,乃以旧书院专为考棚。予尝与赞勒,窃羡一移易而渌上人士佥称善。因予先严存日曾嘱捐田归公,以为公项一助。兹书院、考棚两处工告讫功,用遵遗命,将地名龙山港,田种一硕六斗,粮九斗零四合,租二十三硕,捐为书院、考棚逐年检盖补修之资。前具呈上告邑尊谢云湖父师,查验捐契票名,署公安佃任公,且期经管诸缙绅先生矢公矢慎,以为永远章程。从今书院新而日新又新,文思捷开,桃李春风而竞茂;考棚旧而由旧胜旧,轶材利试,骐骥步青云而连登。则此区区数亩,岂不若土壤有以助泰山之高,细流有以资河海之深也哉?是为记。

然而渌江书院的岁修收入毕竟不多,西山书院与青云山考棚“统归修整,势有难全”[49]。因此,在光绪初年制定《岁修规条》时,对考棚的岁修范围做了修改:“讲堂及内堂屋宇岁修,出赀修整。东西两旁号舍损坏,皆兴贤堂补葺,不与岁修之事。”兴贤堂在东城濒江文庙之右,创建于道光十五年(1835),契买房屋三进,前后左右厅堂厨湢,通计二十余间。基地规模,颇为宏敞。城乡共捐田租九千余石,专门用来补贴生童参加岁科考试的试卷费、学师贽仪,文武乡试、会试的盘缠和中式奖给。“自有兴贤堂,士子咸得发舒,起家寒素者,项背相望。”为纪念兴贤堂的创始人,绅民为之构堂设祀,额曰“念昔先人”,在每年祀孔典礼结束后,备物致祭,以报作育之功。清末科举制度被废除后,兴贤堂改设为县地方财产保管处。民国七年(1918),醴陵遭兵燹,全城煨烬,兴贤堂独岿然无恙,知县公署、教育局、司法处、税捐处,先后借以办公,而产业则全数拨为本县兴学之用。[50]

如果说束修、膏火是书院为了发展其“软实力”所依靠的经济力量,那么岁修则是书院为了维护其“硬件”设施而付出的必要开支,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保证书院正常运转的三项基本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