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卫公祠及渌江书院的兴革与实态

卫公祠及渌江书院的兴革与实态

时间:2023-09-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卫公祠在西山靖兴寺内,是渌江书院迁建西山后的祭祀场所之一。靖兴寺规模较为宽敞,“前佛殿,次卫公祠”[56],主祀卫公李靖。卫公屯兵长沙固有之,醴陵县因靖兴寺有魏公祠,遂指山上地有一高塜而曰:“此红拂墓,与之对。”卫公祠除祭祀李靖外,道光九年迁建书院后还兼祀了知县陈心炳。

卫公祠及渌江书院的兴革与实态

卫公祠在西山靖兴寺内,是渌江书院迁建西山后的祭祀场所之一。靖兴寺始建于唐朝。清道光九年(1829),醴陵知县陈心炳移建书院于靖兴寺旁,“拓寺址为斋舍,徙寺于书院前左阜”。靖兴寺规模较为宽敞,“前佛殿,次卫公祠”[56],主祀卫公李靖。东西两旁有禅房数楹,有僧人居于此地。

李靖(571—649),字药师,京兆三原人(今陕西三原东北)。唐开国功臣,封卫国公,著名军事家。《醴陵县志》记载,唐高祖武德年间,李靖南平岭桂,曾驻兵醴陵,在西山建有堂舍。相传女侠红拂女随李靖出征时,病逝醴陵,葬于西山,因墓而建寺,名“靖兴寺”,故西山亦名靖兴山。靖兴寺虽有佛家色彩,但在时人眼中与渌江书院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渌江书院志》中即对靖兴寺有专门记录。且靖兴寺以李靖得名,祭祀李靖乃是其主要职能,不能全然当做佛门禁地看待。

在靖兴寺旁有红拂墓一座,历来被认为是红拂女的埋葬之所。红拂为唐传奇人物,正史中不见记载,其墓自然为伪。康熙时即有人指出:

红拂传奇始于唐张说作《虬髯传》,盖亦好事者托笔也,不然卫公本朝将相,红拂既已为夫人,燕公岂不知其姓字而但称“红拂女子”?不伤国体乎?卫公屯兵长沙固有之,醴陵县因靖兴寺有魏公祠,遂指山上地有一高塜而曰:“此红拂墓,与之对。”甚无稽也。[57]

道光时,渌江书院山长罗汝怀亦提出疑问:

醴陵县治之西山曰靖兴寺,亦以其上有红拂墓,方志曰:“相传唐李卫公曾驻兵于此。”蒙疑其附会,思为表墓之文,而苦无左证。考《唐书》药师本传,豪无端倪,而长沙之下有靖港,云亦以卫公得名。越数年,偶阅《韩冬郎集》,有《靖兴寺杜鹃一枝繁艳无比》一绝,又有数诗,自注云“并在醴陵作”。然则靖兴之名虽俚俗,而自晚唐已熟称之,知由来已久,而药师之来与红拂之葬,皆有可信。[58](www.xing528.com)

可见,罗汝怀疑问的消解源于晚唐诗人韩偓在醴陵所作《靖兴寺杜鹃一枝繁艳无比》一诗。他从诗中得知“靖兴”一名“自晚唐已熟称之,知由来已久”,据此进一步得出“药师之来与红拂之葬,皆有可信”[59]的结论,未知是何逻辑,不免疏谬。

尽管如此,在李靖与红拂这对英雄侠女传唱千年的佳话面前,这一墓冢的真实性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古往今来的醴陵人也有意形成一种默契,在浩浩史料中竟未见一位醴陵人对此提出质疑,红拂女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这里得以保留,并且得到了历代迁客骚人的凭吊。有趣的是,在《渌江书院志·艺文志》中所收录的诗文,以靖兴寺为题的诗有22首,而凭吊红拂女的有24首之多,可见古往今来人们的意趣所在。

卫公祠除祭祀李靖外,道光九年(1829)迁建书院后还兼祀了知县陈心炳。陈心炳,字希耀,一字葭塘,福建长乐人。“本衣冠旧族,心炳独苦读如寒士。”嘉庆六年(1801)举于乡,历署湖南会同、临湘、泸溪、新宁、湘潭、宁乡等县,均有善政。道光六年(1826)授醴陵令,时邑新被水灾,“县城及沿河民居俱被漂没。心炳履任后,议赈议蠲,赖以全活者甚众。嗣复领修衙署,重建考棚、书院,以工代赈,抚䘏多端。在任三年,士民德之。以内忧去官,众依依不能舍,镌其政绩于石。家居近十年不事干谒,人尤服其品之高云”[60]。著有《韵语琐掇》《说文小笺》。

从陈心炳的经历中可以看出,他在醴陵县新遭水灾后来任,主持了赈灾和重建工作,尤其是他主持迁建渌江书院于西山,功勋卓著,符合书院设祭“或乡于斯而‘有德’,或仕于斯而‘有功’,或隐学于斯而‘道成于己’,或阐教于斯而‘化及于人’”[61]的标准,故于陈心炳离任后于卫公祠设栗祀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