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及效果评估

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及效果评估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批以工代赈。1991年至1994年,该批以工代赈投入甘肃的规模为1.145亿元。甘肃以片区综合开发治理为重点,按照片区综合开发项目、水利骨干项目和重点县乡道路等三个方面,安排了国家投入甘肃的2.1亿元规模的以工代赈项目。甘肃按照国家以工代赈实施范围精神要求,在全省41个国家级扶贫县进行了公路和人畜饮水工程的建设。

以工代赈项目:实施及效果评估

第一批以工代赈。1984年至1987年,国家动用了100亿斤粮食、200万担棉花、5亿米棉布共计价值27亿元的物资,采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帮助贫困地区修建道路、桥梁、小型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甘肃是全国确定的18个重点扶持地区之一,3年间共投入以工代赈资金规模为1.9669亿元,在全省的高寒阴湿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18个缺粮县,开展了小型水利、基本农田、水土流失治理、人畜饮水和交通道路等项目建设

第二批以工代赈。国家在第一批以工代赈计划实施成功,取得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基础上,根据粮棉布库存发生变化、中低档工业品相对积压的现状,从1989年至1992年,动用价值6亿元的中低档工业品继续实行以工代赈计划。甘肃根据国家集中力量、加快解决贫困地区饮水困难和县、乡、村道路建设的精神,按照“中部解决饮水,南部修筑道路”的原则,安排实施了4300万元的以工代赈项目。

第三批以工代赈。1990年至1991年,为加大扶贫力度,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在第二批以工代赈计划尚未结束的情况下,国家再动用价值15亿元的工业品在贫困地区开展以工代赈建设。甘肃按照国家区域连片开发治理的精神和实行项目管理的要求,根据各个贫困地区的特点,确定了陇中干旱地区以人畜饮水为主、陇东塬区以小型水利为主、南部山区以县乡道路建设为主的区域建设原则,投入以工代赈资金规模为8300万元。

第四批以工代赈。为使贫困地区的群众稳定地解决温饱问题,国家决定在“八五”计划实施期内,每年投入10亿公斤粮食(价值10亿元)开展以工代赈。甘肃根据国家“以粮养粮”扶持贫困地区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大幅度提高贫困地区粮食生产总体水平的精神,以及开展区域综合治理开发的要求,确定了“适当集中、突出重点、综合开发”的原则。从1991年至1994年,安排投入以工代赈规模为2.0328亿元,重点选择了渭河流域、陇东农业区域、中部沿黄灌区、白龙江沿岸水土资源开发、少数民族地区农牧业综合开发等五个重点综合开发区。确定和政县和华池县为综合开发示范县、武都通化山开发为示范项目,采取整乡、整村连片治理的方式提高总体建设效益,摸索积累经验。(www.xing528.com)

第五批以工代赈。1991年,全国部分地区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经济损失巨大,水利设施损毁严重。为加快大江大河治理和修复水毁工程,国家决定每年动用价值20亿元的粮食和工业品,用以工代赈的方式帮助30个省(区)的受灾地区恢复生产生活,重点在江河下游和受灾严重的地区。1991年至1994年,该批以工代赈投入甘肃的规模为1.145亿元。甘肃根据全省实际,按照“重点安排、统筹兼顾”的原则,以庄浪河、大夏河、渭河、泾河、洮河为治理重点,并对省上重点水利骨干工程进行了相应的投入建设,对河西地区的病险水库工程进行了除险加固建设,对重点开发区内水毁道路进行了恢复建设。

第六批以工代赈。1993年至1994年,国家为进一步加强农业农村工作,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决定继续在中西部贫困地区、尚未解决温饱和返贫率较高的地区实行以工代赈,决定每年动用价值20亿元的库存粮食、布、食用油和中低档日用工业品开展以工代赈。甘肃以片区综合开发治理为重点,按照片区综合开发项目、水利骨干项目和重点县乡道路等三个方面,安排了国家投入甘肃的2.1亿元规模的以工代赈项目。

第七批以工代赈。1994年,为确保到20世纪末稳定解决全国8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国家决定用7年时间,每年动用价值10亿元的商品在全国21个省(区)的592贫困县开展以工代赈,其中投入甘肃资金规模为6000万元。甘肃按照国家以工代赈实施范围精神要求,在全省41个国家级扶贫县进行了公路和人畜饮水工程的建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