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同-集宁早前寒武纪地质构造

大同-集宁早前寒武纪地质构造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次调查表明,区内变质岩系可解体为变质深成岩与变质表壳岩两大部分,因此需分别建立解体后的变质深成岩和变质表壳岩两类填图单位。对于从原葛胡窑组中解体出的变质表壳岩,其岩石组合特征以阳高北山地区为代表,可称之为阳高岩组。因此本书认为对于上述具有孔兹岩系岩石组合特征的变质岩系恢复集宁岩群的命名是合理的,但需进一步限定集宁岩群的物质组成和明确其形成时代。

大同-集宁早前寒武纪地质构造

通过前人对研究区变质岩系划分沿革的回顾和梳理,结合本次调查成果,发现前人所提出的各种划分方案均存在一些争议和欠缺,主要集中在对桑干群下部(包括原葛胡窑组和黄土窑组下段)变质岩系原岩类型的争议和集宁群含义的争论,故有必要重新建立变质岩系的划分方案,并合理界定各个单位的含义。本次调查表明,区内变质岩系可解体为变质深成岩与变质表壳岩两大部分,因此需分别建立解体后的变质深成岩和变质表壳岩两类填图单位。本书对变质表壳岩提出如下划分方案(表2-1、表2-2),对变质深成侵入岩的划分详见第三章岩浆岩部分,其主要原因如下。

表2-2 早前寒武纪变质地层划分特征表

注:阳高岩组和集宁岩群未直接接触。

经本次调查及区域对比发现,前人所称桑干群或集宁群下部变质岩系均可解体为变质深成岩类和变质表壳岩两部分,其中桑干河南岸以片麻岩为主的变质岩系经1∶25万应县幅区调将其划分为土岭片麻岩和义兴寨片麻岩两个变质深成岩(原岩均为TTG岩系)填图单位。桑干河北岸大致以大同市畅家岭—丰镇市浑源窑乡—兴和县北京坝一线为界以南广大地区分布的变质岩系1∶20万大同幅称为葛胡窑组(1∶20万天镇幅称为瓦窑口组)的变质岩系经本次工作证实亦以变质深成侵入岩类为主,含少量呈包体产出,岩石组合为铁英岩、暗色麻粒岩的变质表壳岩(详见第三章第一节)。1∶20万大同幅所称的黄土窑组下段也可解体为原岩相当于深成侵入岩的浅色麻粒岩部分和具有典型孔兹岩系岩石组合特征呈层状产出的原岩相当于泥砂质夹碳酸盐岩的变质表壳岩部分。其中变质深成岩部分的岩石组合特征基本与原葛胡窑组相近,可与原葛胡窑组解体出的变质深成岩部分一起归为恰当的变质深成岩类填图单位,而变质表壳岩部分由于其与葛胡窑组中所解体出的变质表壳岩部分在岩石组合上存在明显差异,将二者统一划分归属显然欠合理,而应与区内其他具有孔兹岩系岩石组合特征的变质岩系共同划分。由于原桑干群中包含有不同成因、不同原岩建造和不同岩性的岩石组合,甚至不同时代的变质岩系,这样桑干群就失去了作为地层单位的建群基础,故不能简单地按照传统地层学的方法进行划分对比,既不能称之为桑干群,也不能称之为集宁群或下集宁群,同时由于下集宁群不存在的原因,故也不能将具有孔兹岩系岩石组合特征的变质表壳岩系称为上集宁群。关于沈鸿章(1990)所建立的兴和岩群,本次工作亦在其所采用的兴和岩群建群剖面一带进行了剖面测制和系统的研究工作,认为该区与山西阳高北山地区在物质组成、变质变形等特征上并无明显区别,主体上仍为原岩相当于中酸性深成岩的中酸性麻粒岩,而其所称夹于中酸性麻粒岩中可能为变质表壳岩部分的暗色麻粒岩多为变质基性侵入岩脉,仅有少量暗色麻粒岩呈透镜状包体产出,可能为属于变质表壳岩的部分,可与从葛胡窑组中解体出的变质表壳岩一并进行划分,因此该地区并不存在大量属于变质表壳岩的岩石组合,达不到建立兴和岩群的条件。(www.xing528.com)

通过上述讨论可知,本区变质岩系岩石填图单位的建立应按照解体后的两套变质表壳岩和变质深成岩两大部分分别建立各自的岩石格架。对于从原葛胡窑组中解体出的变质表壳岩,其岩石组合特征以阳高北山地区为代表,可称之为阳高岩组。

对于1∶20万大同幅所称的黄土窑组上段和1∶20万凉城幅、集宁幅、卓资县幅所称的桑干群或集宁群前人和本次调查取得了共识,均认为是一套具有孔兹岩系岩石组合特征的变质表壳岩系,其争论的焦点是如何划分的问题。由于前述桑干群应该废除的原因,故不能称之为桑干群,因前述下集宁群不存在的原因,也不能称之为上集宁群。从表2-1中可以看出,对于集宁群的定义,大多数学者取得了较为一致的认识,普遍认为其含义为剔除原集宁群下部变质深成岩和变质表壳岩部分后具孔兹岩系岩石组合特征的变质表壳岩,并认为其经历了多期次不同层次构造变形的改造,其原始层序已难以恢复,实为一套层状无序的岩层,故应冠以构造-岩石地层单位的称谓,称之为集宁岩群,前人认识不同之处在于对华北地层表所称东沟村大理岩归属的认识和对集宁岩群时代的争议。因此本书认为对于上述具有孔兹岩系岩石组合特征的变质岩系恢复集宁岩群的命名是合理的,但需进一步限定集宁岩群的物质组成和明确其形成时代。

通过对集宁岩群的纵、横向上不同地带岩石组合对比分析,认为集宁岩群在空间上和岩石组合上具有较为明显的可分性(表2-2),《华北地区地层表》也较为准确地指出了这种可分性,将其划分为下白窑组、沙渠村组和东沟村组。虽然《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地质志》(1985)和《内蒙古岩石地层》(1996)将其中的东沟村组划归乌拉山群,但本次调查认为东沟村组大理岩与沙渠村组之间并无明显的沉积间断,二者更多地表现为连续沉积的特征,因此将其从原上集宁群中剔除出去而划归乌拉山群理由并不充分。另外《华北地区地层表》将下白窑组定义为“下部为紫苏斜长麻粒岩、二辉斜长麻粒岩夹少量斜长角闪岩、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及不稳定的磁铁石英岩,上部主要由含石墨黑云母或石榴石斜长片麻岩、含二辉斜长麻粒岩、含石墨矽线石榴正长片麻岩,夹橄榄大理岩、透闪大理岩、透辉岩及透辉斜长角闪岩等组成”,显然该方案对下白窑组的定义仍存在扩大化的问题,应将其下部岩石组合从中剔除后恢复为黄土窑岩组,因此本书将集宁岩群进一步划分为黄土窑岩组、沙渠村岩组、东沟村岩组3个岩组(表2-2),并认为集宁岩群形成于古元古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