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同—集宁一带早前寒武纪地质:混合岩和混合岩化作用

大同—集宁一带早前寒武纪地质:混合岩和混合岩化作用

时间:2023-09-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调查区内混合岩化作用普遍,主要以区域混合岩化作用为主,是在区域变质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这种转化的全过程,称为区域混合岩化作用。调查区内高级变质岩区混合岩化各地发育程度不等,从轻微混合岩化作用到混合岩化作用强烈的混合花岗岩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本书为叙述方便,将混合岩化作用大致划分为与区域变质作用有关的混合岩化作用和与岩浆作用有关的混合岩化作用,现介绍如下。

大同—集宁一带早前寒武纪地质:混合岩和混合岩化作用

混合岩化作用是介于变质作用(狭义)和典型的岩浆作用之间的一种地质作用。程裕淇(1983)曾将混合岩化作用分为区域混合岩化作用、断裂混合岩化作用和边缘混合岩化作用。调查区内混合岩化作用普遍,主要以区域混合岩化作用为主,是在区域变质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形成于区域变质作用后期,由于地壳内部热流继续升高所产生的深部热液和重熔的熔浆,与已变质的岩石进行广泛的交代作用、交代重结晶作用、贯入作用,从而使原有岩石改造成为一种外貌介于酸性(部分中酸性)深成岩与正常变质岩之间的成分不均匀的、形态多样的中粗粒岩石。这种转化的全过程,称为区域混合岩化作用。

程裕淇(1963)认为混合岩由暗色的基体和浅色的脉体两个基本组成部分组成。基体是角闪岩相或麻粒岩相变质岩,代表混合岩原岩,但或多或少受到改造。脉体是长英质或花岗质物质,代表混合岩中新生的部分。Mehnert(1968)把混合岩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分别称为古成体和新成体。他注意到脉体通常具有暗色矿物聚集而成的壁或帮,称为暗色体,相应地将主体浅色长英质部分称为浅色体。Johannes(1983)考虑到混合岩成因的复杂性,许多情况下“新成体”并非由“古成体”原地改造形成,因此描述时不宜用“古成体”“新成体”这些有成因意义的名词。鉴于与浅色体和暗色体相比,“古成体”具中间色调,可称为中色体,因此他建议以“浅色体”“中色体”和“暗色体”这些不具成因意义纯描述性名词来描述混合岩。

区内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岩石分类命名有以下几种:按构造形态分为①条痕-条带状混合岩化变质岩;②脉状混合岩化变质岩。按混合岩化程度差别分为①混合岩化变质岩;②混合岩;③混合花岗岩。

混合岩作为一个特殊岩石类型,一直受到岩石学家的重视,其成因与花岗岩成因密切相关,在历史上有过长期激烈的争论。迄今人们对混合岩形成机制的看法,可归纳为深熔(即部分熔融)、岩浆注入、交代和变质分异4种基本机制。其中,岩浆注入说和深熔说均把混合岩化过程看作岩浆过程,需要有伴生的花岗质岩体。交代说和变质分异说均把混合岩化过程归为变质过程,不需要花岗质岩体伴生。从化学角度来看,岩浆注入说和交代说均要求开放系统(以1m3尺度为准)。而深熔说和变质分异说均不要求开放系统,即在1m3尺度上,形成混合岩系统是封闭的,要求质量平衡(桑隆康,马昌前,2012)。Raymond(1995)将混合岩化分为:①注入混合岩;②变质交代混合岩;③变质分异混合岩;④深熔混合岩。(www.xing528.com)

调查区内高级变质岩区混合岩化各地发育程度不等,从轻微混合岩化作用到混合岩化作用强烈的混合花岗岩(本书直接将其称为重熔型花岗岩)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构造形态上区内以条带状混合化变质岩为主,脉状混合岩化变质岩较少。从混合岩化的成因上来看,区内变质交代混合岩和注入混合岩均较发育。

本书为叙述方便,将混合岩化作用大致划分为与区域变质作用有关的混合岩化作用和与岩浆作用有关的混合岩化作用,现介绍如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