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通史:佚文374揭示中国古代日食记录

中国通史:佚文374揭示中国古代日食记录

时间:2023-09-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佚》374中,有“日夕有食”的明确记述。“日夕”,也就是太阴偏西的时候,发生了日蚀。国外关于日食的最早记录发现于古巴比伦的文献,时间是在公元前911年。而中国最早的日食记录却是在殷墟甲骨文中记载的。殷商甲骨卜辞里明确的“日食”“日夕有食”俯拾皆是。这说明商人已经发现,日食是由于天体运行互相交织形成的。不管是“日食”还是“日戠”,中国商代对天象的认识程度,都是毋庸置疑的。

中国通史:佚文374揭示中国古代日食记录

甲骨文记录了商人在天文方面的巨大成就。其中已经有了日蚀和月蚀的明确记录。《佚》374中,有“日夕有食”的明确记述。这里,有食的“食”,即“蚀”。“日夕”,也就是太阴偏西的时候,发生了日蚀。在时间上,写得很精准。《甲骨文合集》11484,有某月六日,月亮偏西的时候,发生了月蚀现象的明确记录。《英国所藏甲骨集》886,有“庚申月有食”的记录,时间上也很确定。

甲骨文存在于三千多年前。在甲骨文中就有明确的日蚀和月蚀的记述,说明我国当时在天文方面的成就处于领跑世界的地位。国外关于日食的最早记录发现于古巴比伦的文献,时间是在公元前911年。而中国最早的日食记录却是在殷墟甲骨文中记载的。殷商甲骨卜辞里明确的“日食”“日夕有食”俯拾皆是。有学者认为,殷商晚期由“食”变为“戠(织)”是中国古人天文知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巨大飞跃——“日食”代表某种超自然力量在吞食太阳,属于认识的原始阶段;而“日织”的“织”字,就是把天体的运行比作一台纺织机,“织”代表经纬线的来回交织。这说明商人已经发现,日食是由于天体运行互相交织形成的。这实在是从迷信到科学的转变,起码也是站在了科学的门口。不管是“日食”还是“日戠”,中国商代对天象的认识程度,都是毋庸置疑的。它至少比西方同类的记述要早了五六百年。(www.xing528.com)

在商人的心目中,上有天,下有地,中有人,天、地、人三位一体,完全是相容、相依、相通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就有了融天、地、人于一体又以人为本的记时法。基于中国人特有的记时方法,就衍生出了一年十二月和六十年为一甲子的概念,在一月中还分出了上中下三旬。中国式记时被称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