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族节日食俗及重要节日食品

汉族节日食俗及重要节日食品

时间:2023-08-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族与其他民族一样,各类节庆日从年初开始直到年终,每个节日差不多都有相应的特殊食品和习俗。节日食品是丰富多彩的。汉族的节日食俗大致包括以下三类内容。汉族多在正月初一、初二、初三日忌生,即年节食物多于旧历年前煮熟,过节三天只需回锅。过去汉族未生育的妇女,多忌食狗肉,认为狗肉不洁,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难产等。下面介绍汉族一年中几个重要的节日食俗。

汉族节日食俗及重要节日食品

汉族饮食一方面受到本地区自然环境的直接影响,同时也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岁时节日是表现汉族饮食文化风格的重要时期。汉族与其他民族一样,各类节庆日从年初开始直到年终,每个节日差不多都有相应的特殊食品和习俗。节日食品是丰富多彩的。它常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比较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汉族的节日食俗大致包括以下三类内容。

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供品在旧时代的宫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庆典等仪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当代汉族的多数地区,这种现象早已结束,只在少数偏远地区或某些特定场合,还残存着一些象征性的活动。

二是供人们在节日或特定时间食用的特定的食物制品,这是节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节除夕,北方家家户户都有包饺子的习惯,而江南各地则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习俗,另外,汉族许多地区过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鱼,象征“年年有余”。端午节粽子的习俗,千百年来传承不衰。中秋节月饼,寓含了对亲族团圆和人事和谐祝福。其他诸如开春时食用的春饼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农历十二月初八吃腊八粥寒食节的冷食,农历二月二日吃猪头,尝新节吃新谷,结婚喜庆中喝交杯酒,祝寿宴的寿桃、寿桃、寿糕等,都是节日习俗中的特殊食品和具有特殊内涵的食俗。

三是饮食中的信仰、禁忌。汉族多在正月初一、初二、初三日忌生,即年节食物多于旧历年前煮熟,过节三天只需回锅。以为“熟则顺,生则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将一切准备齐全,过节三天间有不动刀剪之说。再如,河南某些地区以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天忌食米饭,否则会导致谷子减产。过去妇女生育期间的各种饮食禁忌较多,如汉族不少地区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肉,认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会生兔唇;还有的地方禁食鲜姜,因为鲜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脚长出六指。过去汉族未生育的妇女,多忌食狗肉,认为狗肉不洁,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难产等。

下面介绍汉族一年中几个重要的节日食俗。

(一)春节食俗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也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旦等,俗称年初一,意即正月初一是年、月、日三者的开始。春节是个亲人团聚的节日,离家的孩子这时要不远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除夕”,又叫“团圆夜”“团年”。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

春节是中国传统中最大、最隆重的节日,过年是人们最喜庆、最欢乐的时候。“年”的讲究甚多,过年的内容丰富而繁杂,这种“年味”突出表现在吃的方面。

过年吃什么,不仅取决于传统沿袭、民风民俗,主要还取决于当时的经济状况,反映了一个时代绝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现在人们常说:“如今的日子天天像过年。”

吃饺子不必说了,再穷的人家,大年三十儿也要吃顿饺子。辞旧迎新之交,又在子时吃,所以叫饺子。这里面说道不少,似乎不吃顿饺子就过不去年。各家饺子外形都一样,皮和馅却大相径庭,白面肉馅最好,荞麦面白菜萝卜馅也常见。

年糕也是年前必备食品。黏高粱米面做的是黑红色,大黄米面做的是黄色,一层黑红一层黄叫花糕,夹进大枣又叫枣糕,都隐含日子年年高、早日高升发财的意思。一进腊月门,人们便把苞米棒叶子铺在锅帘上,一层一层地往上撒不干不稀的黏面子,用急火蒸熟,切成块块冻起来,随时食用,既方便好吃,又寄托期望寓意吉祥。

蒸饽饽和蒸年糕同样重要,一是食用二是祭祖,大的有盘子那么大,小的有碗口那么小。祭祀时五个一组,下层摆三个,尖朝上,上层放两个,头朝下,通常有两组。年三十摆上,初三才可以吃。

杀年猪也是过年的一个重要部分,猪的嚎叫标志着年的真正到来。过去,猪是越肥越好,因为肥肉炼的猪油多,全家人全年吃菜的油水就大。杀年猪那天主要吃猪下水,吃血肠,把猪肉切成几大块,和灌好的血肠一同放进一大锅萝卜干子里煮,能一连吃好多天。猪头一劈两半,正月十五和二月二各吃一半。杀年猪时,要请来长辈和亲朋好友前来同吃,对于那些杀不起年猪又没能来家做客的邻居或亲戚,必定要送去一些,下面盛的是萝卜干子,上面放几块猪肉,体现出人情、乡情。会过日子的人家无论如何也要把年猪肉留下一些,腌成咸肉,常年调剂伙食,主要用于待客、办事。

过年的菜桌上还必须有鸡有鱼,有粉条。鸡表示吉利,鱼表示富余,粉条表示长远。果品是苹果瓜子是南瓜子,糖是“光屁股块糖”,自己家人很少去吃,摆在那里待客。小孩子能吃到沿街叫卖的一串“梨糕”(糖葫芦),也就兴高采烈、心满意足了。

过去过年讲究吃,把平日里舍不得吃的东西都集中到过年这几天,一方面是因为外出的人都要年里赶回家团圆,不漏一人都能分享;另一方面是中国人都极重情义,都想借此机会请一请亲朋好友和一年中恩惠过自己、帮助过自己的人。过去不兴送礼送钱,过年了,请到家中吃顿好饭,以示答谢。也有人用这种方式,在喜庆的氛围中,在吃喝的饭桌上化解一年中的小恩怨和小纠纷。

无酒不成席,年前还要自酿米酒,把酒糟子掺进粥状的黏高粱米面和大黄米中,放在瓮里发酵,做成米酒,香醇可口,营养丰富,也能醉人。

(二)清明节食俗

每年阳历4月5日前后是我国传统节日清明节,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清明节前一二日,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故又有寒食节之称。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不同的节令食品。

知识拓展

寒食节介绍

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面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卵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2000余年,曾被称为民间第一大祭日。中国过往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但韩国仍然保留在寒食节进行春祭的传统。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猪油。团坯制好后入笼蒸熟,出笼时用毛刷将熟菜油均匀地刷在团子的表面,这便大功告成了。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将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但是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www.xing528.com)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做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没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肴,荤以鱼肉为主,素以豆腐青菜为主,酒以家酿甜白酒为主。浙江桐乡河山镇有“清明大似年”的说法,清明夜重视全家团圆吃晚餐,饭桌上少不了这样几个传统菜:炒螺蛳、糯米嵌藕、发芽豆、马兰头等。这几样菜都跟养蚕有关。把吃剩的螺蛳壳往屋里抛,据说声音能吓跑老鼠,毛毛虫会钻进壳里做巢,不再出来骚扰蚕。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常又好。吃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三)端午节食俗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据传是中国古代伟大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投汨罗江殉国的日子。2000多年来,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成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词,深入人心。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从此把端午节的龙舟竞赛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屈原影响的不断增大,始于春秋战国的端午节也逐步传播开来,成为中华民族的节日。

中国的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诗人节、龙日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们过节的习俗却大同小异。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习俗至今已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的国家。

每逢端午节,江浙一带的老百姓喜欢晚上划龙船,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而贵州苗族人民举行龙船节,庆祝插秧和预祝五谷丰登。

(四)中秋节食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形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代表人之团圆,以饼之圆代表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五)重阳节食俗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日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登高。在古代,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顺,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

赏菊并饮菊花酒。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据传赏菊及饮菊花酒,起源于晋朝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以隐居出名,以诗出名,以酒出名,也以爱菊出名,后人效之,遂有重阳赏菊之俗。旧时文人士大夫,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插茱萸。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消灾避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

今天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地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全国各机关、团体、街道,往往都在此时组织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老人们秋游赏景,或临水玩乐,或登山健体,让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辈也会搀扶着年老的长辈到郊外活动,或为老人准备一些可口的饮食。

(六)冬至节食俗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许多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馄饨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四川称抄手等。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还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的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进补的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如意和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祭奠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在今天江南一带仍有吃了冬至夜饭长一岁的说法,俗称“添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