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汉族茶俗:品茶养生、药茶滋补的传统习惯

汉族茶俗:品茶养生、药茶滋补的传统习惯

时间:2023-05-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汉族茶俗一、汉族茶俗的基本类别汉民族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很广,对各少数民族的茶俗皆有所包容和吸纳。张揖所言的荆巴地区古老的吃茶习俗,也应包括陕西东南部在内,至少是受其影响也如此这般。汉族药茶种类较多,有的是医家开的处方,茶药混煮,频频饮之,不拘多少,一止渴生津,二防病治病。

汉族茶俗:品茶养生、药茶滋补的传统习惯

第一节 汉族茶俗

一、汉族茶俗的基本类别

汉民族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很广,对各少数民族的茶俗皆有所包容和吸纳。

汉族饮茶方式,因加不加作料、所用的茶具不同、饮茶的阶层不同、用途不同、饮茶场合不同等等原因,而形成几种独具特色的茶艺。主要有以下几种,现分述如次:

1.清饮法。这是绿茶最普遍的饮用方法,是一种不加任何作料的饮茶法,古人称之为“见真法”,即通过恰当的冲泡技法充分体现绿茶色碧绿、香清幽、味醇厚、条形美的特点。唐宋时期虽有清饮法,但不地道,还是要加椒盐。真正意义上的清饮始于明代。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当过农民,对于前朝供奉团饼茶的扰民之苦感同身受,为纾民困,对贡茶之制作进行了改革,诏令全国一律敬贡散茶。朱元璋的这一改革为沿袭千余年的煎茶法画上了一个句号,开始了冲泡法的历史。现代社会的汉民族推崇清饮,继承明朝的瀹茶法,将茶直接用开水冲泡,无须在茶汤中加入诸多作料,如姜、椒、盐、糖之类,以“见真”是求,亦即追求茶的原汁本味。

2.混饮法。茶中加作料,如糖、酒米花、大枣枸杞桂圆等。这是一种较原始的饮茶法,脱胎于古代的茶粥。三国魏时的张揖著《广雅》一书,内云:

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复之,用葱、姜、橘子芼之。

古代的“荆巴”主要指今鄂西和川东,但古代广义的“巴人”是将陕南大部分地区纳入其中的。张揖所言的荆巴地区古老的吃茶习俗,也应包括陕西东南部在内,至少是受其影响也如此这般。就是在2000年后的今天,在闭塞的大山区,如陕南、陕北许多地方,茶食混合的用茶法仍然存在。

3.药茶。汉族药茶种类较多,有的是医家开的处方,茶药混煮,频频饮之,不拘多少,一止渴生津,二防病治病。药茶常作为民间验方使用,尚无人作系统的挖掘整理。总体看来,不外乎针对祛病、保健、养颜、益寿而加入适量的中草药。药茶首先是茶,药物的选择应考虑有较好的口感,若加入过分苦、涩、辛、酸的药草,那就不是药茶,而是货真价实的药汤了。目前,市面有不少药茶书出售,多数是中医处方,而不是能让茶人悦意饮用的药茶,实无推广价值。陕西民间药茶似无此弊端,添加的药物尚能接受,常用的是:生姜葱白、淡竹叶、艾蒿、川芎、柏子、薄荷叶、草决明、菊花金银花桂花陈皮桑叶、大枣、莲子山楂木瓜首乌紫苏荆芥防风、草蔻、豆蔻吴茱萸五味子大蒜花椒黑芝麻核桃仁、桃仁、杏仁胖大海茉莉花罗汉果丹参、白茅根、鱼腥草茵陈、通草、车前草肉桂板蓝根藿香玉竹麦冬、天冬、龙眼、黄芪、枣仁等等。为改进口感,同时也作为一种药物,适量加入红糖冰糖、白糖、蜂蜜

二、汉族茶的基本程序

汉族茶茶具从简,茶艺在于精茶、真水、活火、妙器。

基本程序是:

1.备器。茶具多样,各取所好,也视茶类权宜变通,如泡绿茶用玻璃茶杯便于观其形色,获得审美愉悦;泡乌龙茶多用紫砂壶,以获取大好茶味;泡花茶用盖碗,一套三件,方便嗅其香味。

2.取茶。选茶根据各人喜好,也根据各人体质地理气候条件、茶人层次进行选择。如胃热者可饮绿茶,胃寒者宜饮普洱;北方人喜欢花茶,高原地区的人青睐紧压茶,闽浙一带的特喜铁观音。各人有选择的自由,随意随缘为上。

3.汲水。水以清、活、甘、冽为上。名泉难觅,自来水亦可,但若杂有太多的消毒剂,也会破坏大好茶味。

4.洁器。茶具使用前必须用清水洗涤,若用洗洁净之类则一定要冲洗干净,不留余味。

5.烧水。古法用兽炭,今又何处寻?其实用火可便宜行事,液化气、蜂窝煤、柴薪可用,用电最佳,干净卫生,绝无陆羽说的“劳薪之味”。

6.烫杯。此一步骤不仅仅为了再一次清洁茶具,对于耐泡的乌龙茶可促进茶汁的渗出。

7.撮茶。用量没有固定的标准,视茶的种类、老嫩以及各人的口味酌定,如同厨师烹调时放盐,全在于手下的功夫,有时还要凭精细的感觉

8.洗茶。若茶从采摘到制作、包装,全过程都有效地防止了污染,也可以免去此一步骤。

9.冲泡。水温根据茶的老嫩决定,清明节前采摘的绿茶芽头很嫩,水温过高会将茶叶烫熟,减其清香,一般以水温75℃~90℃为宜。而铁观音必须是沸腾的水,且要辅以汤杯、淋壶、捂盖的措施让茶汁尽快渗出来。注水的手法是高冲低筛。

10.闻香。嗅其香味,以增茶兴。(www.xing528.com)

11.品茶。一口口细细呷来,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陶醉其中,饮驴灌脬皆有失风雅。

12.续水。绿茶三泡为限,乌龙茶不妨七八泡。

三、汉族地方茶俗

汉族饮茶因茶具的不同选择而形成有特点的地方茶俗:

1.盖碗茶:盖碗茶的茶具是一套三件:盖、碗、托。茶盖可刮茶汤浮沫,用盖沿来回荡漂浮的茶叶使其“打水”(吸收水分)下沉,也可保温使茶汁尽快浸出。若茶中加有大枣、桂圆等佐茶之物,可捂盖饮之,水沿缝入口,不至于茶果随水而入口,有伤风雅。茶托又叫茶船,木刻或铅制,也有陶瓷的,用茶托为隔热,防止热茶烫手或烫坏桌面。壶把式须有司茶硬功,一手提大铜壶,一手端数件茶具,啪啪啪依次摆好,高拎铜壶,水似白练泻入碗中,要做到快而准,壶不摇不晃,水不洒半点,并要有隔座冲茶的绝技。全国以四川的盖碗茶最具特色,竹桌竹椅傍着竹林,清饮加摆“龙门阵”,别有一番雅俗共赏情趣

2.功夫茶:流行于广东潮汕、福建南部和台湾省。所谓功夫茶,就是靠功夫泡法泡出来的。清代功夫茶茶具规格是:炉形如截筒,高约一尺二三寸,以细白泥为之。壶出宜兴窑者最佳,圆体扁腹,努嘴曲柄,大者可受半斤许。杯盘则花瓷居多,内外写山水人物,极工致。炉及壶、盘各一,唯杯之数视客之多寡,杯小而盘如满月。客主坐定,通常以三四人为宜。功夫茶不仅茶具特别,对茶的品类也十分挑剔,须是乌龙系列,因杯小得数次续水,乌龙茶味厚耐泡,堪当其任。程序是:

(1)鉴茶。主人取来上好的茶叶,主动介绍该品种的特点、风味,依次传递欣赏嗅品一番。

(2)温茶。未放置茶叶之前,先将开水冲入空壶,谓之“温壶”,温壶的水倒进茶船——即茶盘,一种紫砂浅盆。

(3)装茶。应备有茶匙、漏斗,不宜用手抓茶置放,以免手气、杂味混入,通常将茶叶装至茶壶的2/3,甚至满溢,数量之多令人咋舌。

(4)润茶。沸水冲入壶中,至满,使竹筷刮去壶面茶沫,当即倾入茶船或茶海——一种较大的茶杯。

(5)冲泡。再冲入开水,但不要沸滚的,这便是第一泡茶。

(6)浇壶。盖上茶盖浇以开水,使壶内壶外温度一致。

(7)温杯。利用计时,等候茶水泡好的空当,用刚才温壶及润茶的茶水,就在茶船中清洗茶杯,——这是一种比酒盅略小的小茶盅(便是茶壶本身也不过拳头大小)。

(8)运壶。在泡好第一泡茶时,提壶沿茶船边沿运行数周,俗称“游山玩水”,为的是不让壶底水滴入茶杯串味;

(9)倒茶。将温洗好的小茶盅一字排开,依次来回浇注,又称“巡河”,或将壶中茶水先倒入茶海再注入杯中,切忌倒茶时一杯倒满再倒第二杯,免得浓淡不均,这是一般饮者容易犯的错误

(10)敬茶。尊老爱幼,互敬互让,这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尤以敬第一杯最为重要,受之者必是在座“首席”。

(11)品茶。这是功夫茶全套步骤中最讲究的一环。

功夫茶茶艺精湛,久负盛名,南方众多茶人不厌其烦,乐此不疲。

3.壶泡茶:自古以来民间最主要的饮茶方式,即以大茶壶冲泡分饮,或以小壶泡茶独饮。复杂一点的用全部泡茶用具,如茶壶、茶盅、茶盘、茶荷、茶巾、茶匙、茶拂、煮水器、茶叶罐等。程序也很复杂,备器、备水、温壶、备茶、识茶、赏茶、温盅、置茶、闻香等等,一步步做来。简单一点的就是烧水沏茶,或独饮,或分而饮之。

4.北京大碗茶:20世纪80年代,因李谷一演唱《前门情思大碗茶》,而使北京大碗茶名噪一时。其实此俗由来已久,老北京卖茶水的茶馆,用小壶、小碗、小杯泡茶和喝茶,外带听相声、听说书,惬意得很。但还有一些城市贫民,“在繁华要道马路边摆一个小矮桌,上面放几个大碗和一个泡茶用的外面包着棉套的大绿瓷罐(有把有嘴),瓷罐里预先泡好茶水(沏的是茶叶末,又叫高碎或满天星),再把茶水倒在大碗内放在小桌上晾着,每碗两个小制钱(铜元一枚能买五碗茶水)。因用的是大碗,故称‘卖大碗茶’的。此外,也有挑着大绿瓷罐,一头用小筐放着大碗,多在人烟稠密的地方或车口(即人力车停车的地方)等处叫卖,其吆喝声为:‘喝大碗茶咧!’”(《旧都三百六十行》)这是老北京的习俗。大碗茶一般城镇都有,这是世俗茶道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其俭约、平易、实惠备受大众欢迎。北京前门乃封建时代宫廷重地,今之百姓能在此畅饮大碗茶的确发人深省,观沧桑之变不由感慨系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